">

武漢大學珞珈山“十八棟”周恩來故居。(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湯煒瑋 攝)

湖北省圖書館三樓歷史地理區域書架上,陳列著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冷月無聲——吳石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湯煒瑋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文漪 湯煒瑋
最近,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熱播,讓很多人記住了吳石這個名字。他是我黨隱蔽戰線上的傳奇英雄,而他的人生轉折,其實與武漢這座城市有著很深的淵源。
這一忠實于歷史的電視劇,讓兩岸網友深受震動,紛紛留言:“臺灣回歸后,家祭無忘告乃翁!”“臺北忠孝東路必須改名‘吳石路’!”
青年時期在武昌學習兩年
吳石1894年出生于福建,原系國民黨高級軍官,1947年開始秘密為中共工作,后按組織意圖赴臺執行任務。1950年春,因中共臺灣省工委遭敵破壞,吳石受牽連而被捕,同年6月在臺北英勇就義,1973年被國務院追認為革命烈士。
10月17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大學珞珈山,探尋吳石在武漢的足跡。
在湖北省圖書館三樓歷史地理區域書架上,記者找到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冷月無聲——吳石傳》。書中明確記載:1912年8月,19歲的吳石進入武昌第二預備軍官學校,開始軍校生活。1914年10月,他在該校以第一名成績畢業。12月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炮科,接受高級軍官教育。
武漢會戰期間在珞珈山工作
當天下午,記者來到武漢大學,走過櫻花大道,拾級而上,在密林深處、珞珈山南坡上,一棟棟背山面湖、錯落有致的小別墅映入眼簾。這里便是武漢大學“十八棟”,它們于1931年落成,原為武漢大學教授住宅。1937年南京淪陷后,武漢成為戰時首都,多名國共高官在此居住工作。
周恩來當年在武漢大學校園內的辦公室也位于“十八棟”。1938年吳石曾在此出入,當時的吳石已經是國民黨內備受倚重的高級參謀。在武漢會戰期間,蔣介石就住在珞珈山,每周在此召見吳石,咨詢軍情,吳石深度參與了重要軍事計劃的制定。
1938年8月,國民黨軍令部第二廳指定吳石在武漢珞珈山主辦“戰地情況參謀訓練班”,吳石邀請周恩來、葉劍英講授游擊戰爭戰術,體現他對共產黨軍事理念的認同。
《冷月無聲——吳石傳》中記載,在武漢期間,吳石目睹了國民黨“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腐敗亂象,內心深受震動,為他日后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傳奇的“密使一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
盡管武漢會戰期間,在吳石抗戰生涯中僅僅是一段不太顯山露水的片段,但是吳石作為國民黨中的主戰派,全身心投入軍事謀劃,為武漢會戰有序進行做了大量幕后工作;他在此結識了一批共產黨人,從他們身上了解到黨的立場、政策,并產生好感。
長子曾在武漢大學讀書
在武漢,吳石作為一位國民黨高官,開始深刻思考國家的未來,并最終選擇了一條光榮而艱險的道路——為我黨進行地下工作,成為后來名垂青史的“密使一號”,為我黨傳遞了重要情報。
1950年,吳石在臺北獄中受盡折磨,但從未放棄信仰。他曾在《元趙文敏九歌書畫冊》背面寫下遺書。遺書中提到“長男美成原在武漢大學肄業,不幸于民卅五乘輪返京途中遭回祿,美兒失蹤至今生死未卜”。也就是說,吳石的大兒子吳美成曾在武漢大學讀書,1946年,放假期間乘船沿長江東下,不幸失事。
今天,“十八棟”周恩來舊居已修繕為紀念館,向大學生和社會游客開放。珞珈山風掠過林梢,站在“十八棟”平臺遠眺,東湖水依舊浩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