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龍華、通訊員彭錦弦、劉坤維)“手術前,我走一兩百米就會氣喘,現在很多活都能干。”10月17日,皮膚黝黑、目光炯炯的吾斯曼·玉山又一次回到武漢,臉上洋溢著微笑。當天,近百位特殊“客人”從新疆、遼寧等地齊聚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參加該院第一屆人工心臟患者回歸日活動。無一例外,他們的胸腔內都跳動著一顆國產“人工心”。
2024年10月,來自新疆博州的51歲漢子吾斯曼,在協和醫院完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手術。因患終末期心力衰竭,他幾乎無法下床。一枚植入他體內的國產人工心臟讓他重啟生活。自2018年至今,已有105名終末期心衰患者在協和醫院通過植入“中國心”延續了生命。
據悉,在我國890萬心衰患者中,有7%—10%將發展為終末期心衰。心臟移植雖是公認的救治方法,但由于供心有限,許多患者在等待匹配“心源”中不幸離世?!叭斯ば摹眲t將心房或心室的血液引流到輔助裝置,通過人工血泵升壓后,再回輸到動脈系統,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臟做功的作用。“人工心”用于患者移植前的過渡,對排斥移植或耐受不了移植的患者,也是終極治療手段。
國外的人工心臟雖可替代,卻因核心技術受歐美掌控、價格高昂且尺寸不適合中國患者,難以普及。“我們要解決中國人自己的生命難題。外國的不適合,我們就自己造心。”協和醫院心外科主任董念國立志研制出適合中國患者的“中國心”。
2018年起,董念國率團隊與國內企業工程師聯手,全力投入研究。實驗室里,團隊廢寢忘食,反復研討。經過不懈努力,一枚重量僅90克、尺寸如核桃的超輕量“人工心”終于誕生。這顆心臟不僅解決了中國患者的生命難題,更在穩定性和長時續航方面表現出色,血液相容性也極為優越。此后,團隊又研發出集成化雙心室輔助“人工心”,打破國內外“雙泵雙控制”的設計,讓“人工心”更方便患者日常攜帶。今年4月,隨著一枚礦泉水瓶蓋大小、僅重45克的磁懸浮“人工心”在7歲患兒俊俊的胸腔內運轉,國產“人工心”再次“瘦身”,彌補了全球兒童專屬“人工心”空白。
這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人工心”記錄著一個個感人故事:對傳統心臟移植供心有嚴重排斥反應的33歲心衰母親,絕處逢生;超大體重、難以等到合適供心的患者田先生采用“人工心”,搏回一命……2018年至今,在協和醫院完成“人工心”植入的患者年齡跨度從7歲到81歲,術后患者最長輔助生存期為1327天且仍在延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