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包東喜 文俊 張歆
田佩文 李玉麟 通訊員 孫夢嘉
他留下的科學火種永遠明亮
長江嗚咽,楚山含悲。10月1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得知消息,湖北各界人士倍感痛惜,表示沉痛哀悼。
湖北省科協黨組書記周德文表示,楊振寧先生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曾經來湖北參加科協組織的活動,關心支持湖北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工作,與湖北科技界結下深厚的情誼。他的辭世,是科學界的重大損失,我們深感悲痛。
華中師大一附中校長徐惠正在外地出差,得知消息后,痛惜之余,表達了深深的哀悼。她稱,老先生曾經為全校師生作講座,至今仍然激勵著歷代學子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先生化作星辰,但他留下的科學火種永遠明亮。”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張振,現回到家鄉武漢工作。在校期間,他曾聆聽楊老先生的講座。
上世紀90年代,楊老到清華大學任教。近年來,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加深,楊-米爾斯理論在物理學整體框架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評價越來越高。
“是楊振寧先生鼓勵我回國,回國確實是我的‘good fortunes’(好運)。”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管習文至今仍十分感激楊先生的教誨、呵護和指引,讓他的理想成為現實。
這位科學巨匠四次來湖北,與湖北的緣分綿延八十一載——少年時于戰亂中在湖北輾轉停留,九旬高齡考察峽江,他的足跡踏及武漢校園、宜昌江岸,將科學火種與家國情懷鐫刻在荊楚大地上。
在湖北首次披露 持中國護照領諾獎
老先生曾經多次到湖北。
初次到湖北是為了逃避戰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1937年末的寒冬,15歲的楊振寧隨父母家人輾轉到武漢,再到武穴,翻過大別山后,回到老家合肥。之后,全家又踏上奔赴昆明西南聯大的漫漫長路。顛沛流離中,他深刻感受到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苦難。
這段倉促的停留,成為他與湖北最早的聯結,也讓“武漢”二字在日后的歲月里,總與家國變遷的記憶相伴。七十年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在華中師大一附中的演講中仍清晰回溯:“三次來武漢,見證的是中國大局勢的改變。”字句間滿是對祖國強大的感慨。
1995年6月,楊振寧受聘為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名譽教授,并在該校的露天電影院作演講。演講中,他首次申明:1957年他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并未加入美國國籍,自己是持中國護照,以一個中國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的。
時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在回憶錄《往事鉤沉》中提到,當時他陪同楊振寧參觀了學校絕大多數的實驗基地。
數次鼓勵后進 攀高峰沖諾獎
2007年的金秋,楊振寧第三次踏上武漢的土地。
這一年,老先生參加在武漢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
參會之余,楊振寧專門到華中師大一附中作學術報告,沒有預設的講稿,卻字字句句飽含深情,贏得學生們雷鳴般的掌聲。
有學生問及先生,中國何時能再獲諾獎時,他伸出兩指篤定預言:“10到20年,中國必定有人圓夢。” 這份信心,既是對科學規律的洞察,更是對中國發展的期許。
華中師大一附中一位老師當年參加接待工作,至今記得楊振寧先生鼓勵后進:“科學的大門一旦打開,有重大的理論突破之后,會有若干條路徑產生豐碩的成果,這些機遇屬于那些有科學意識、堅韌不拔的人。”
當年,應學校邀請,楊振寧欣然接受擔任華中師大一附中學生科學院名譽院長。
當日午后,他偕妻子翁帆到華中科技大學激勵學子:“你們身處的是創造奇跡的大時代,當為國家作更大貢獻。”
如今走進華中師大一附中學生科學院,墻上還掛著楊振寧與學生們的合影。星光熠熠的照片上,學生們對于科學的崇拜寫在了臉上。在華中科技大學,多個學科已經位列全球高校前列。
師恩難忘 湖北籍導師是領路人
2018年春,96歲高齡的楊振寧坐輪船溯江而上赴宜昌考察三峽工程。船行南津關時,楊振寧問及湖北公安縣的方位,并深情回憶起公安籍導師王竹溪。
王竹溪出生于公安縣,27歲從劍橋大學博士畢業后回國,受聘于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王竹溪擔任楊振寧碩士論文導師。“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始終感念恩師指引。
此后,師生情誼延續數十年。1983年王老逝世后,楊振寧專程從美國返京吊唁。2011年,楊振寧出席王竹溪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深情回憶了點滴軼事:“先生扎實深厚的學術基礎和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同時也為我后來的學術研究與發展提供了很多幫助。”
為了紀念恩師,楊振寧為公安縣王竹溪紀念館親筆題名,為青年作家陳海燕所編著《耿耿忠心效桑梓——王竹溪的人生與學術生涯》傳記親筆題名。
如今,華中師大一附中的報告廳里仍回蕩著他的箴言,三峽大壩的基石還記得他的贊嘆,王竹溪紀念館里留著他的真情,峽江的濤聲中銘記著他的追問。星辰歸途,在武漢長江大橋的鋼鐵脊梁上,在東湖高新區的創新熱土中,楊振寧與湖北的交集,恰似一束穿越時空的光——留下的不僅是足跡,更是一個民族追求卓越的永恒坐標。
楊振寧的三峽情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仁璽
“他既是大師,也是一位智者!”
18日中午,從網上得知楊振寧院士逝世的消息,現在長江生態環保集團黨群部門工作的劉蒙勝心情有些沉痛,他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這樣說。
7年前,作為中國三峽工程報的一位記者,他有幸參與了楊振寧院士的三峽行接待工作,既是記錄者,也是見證人。
2018年4月25日至27日,在為期3天的行程中,時年96歲的楊振寧院士在家人的陪同下,興致勃勃地考察了三峽工程,留下的足跡令人難忘。
珍貴題詞
當年4月25日,他首先來到三峽工程展覽館。
在三峽工程展覽館內,楊振寧一行通過現場講解、電視影片、模型模具、資料圖片等詳細了解三峽工程圓夢歷程和樞紐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等情況。
離開展覽館前,楊振寧應邀在留言冊上現場題寫感言:“三峽工程是人類歷史上一大亮點。”
楊振寧隨后前往三峽左岸電站廠房、中控室、大壩壩頂等部位考察“實體”三峽工程,當晚還特意來到西陵長江大橋和截流園,觀看三峽工程夜景。
一路上,老人不斷就三峽工程的相關問題與隨行人員探討。“三峽工程是個偉大的工程,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楊振寧說。
石牌留影
參觀三峽工程后次日,楊振寧乘輪船緩緩從葛洲壩黃草壩碼頭起航,溯江而上,從另一個視角再看三峽。
劉蒙勝說,當時楊振寧就坐在船頭,興致盎然地與隨行人員交流。從物理到哲學,從中國到美國,從胡佛大壩到三峽工程……
船行至石牌時,臨時停靠。作為西進重慶的關口,1943年,這個彈丸之地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有名的石牌保衛戰,被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國軍隊在此挫敗了日軍入峽西進重慶的企圖,石牌保衛戰是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
楊振寧特意讓身邊人員以石牌保衛戰紀念館為背景為他拍照留念,記下這個畫面。
“我認為,這就是老人愛國情懷的一種特殊表達。”劉蒙勝說。
特別對話
在楊振寧院士的三峽之行中,有一場特別對話也讓劉蒙勝印象極其深刻。
2018年4月27日上午,在壩區的三峽集團大學,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楊振寧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進行了一場交流,劉蒙勝稱之為“一場科學家與工程師的對話”。
交流約半小時,楊振寧深入淺出地回顧了19世紀以來物理學對生產力猛增的貢獻,將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發展融會貫通娓娓道來,從法拉第的電磁圈,到馬可尼的原始無線電,到馮·諾依曼的儲存程序計算機,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可以看出,20世紀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比19世紀快,而20世紀下半葉的發展與應用比上半葉快。“今天看來,今后半個世紀的發展相信還會更快。”他說。
在交流會現場,楊振寧還特別寄語參加座談會的年輕人:“希望你們都了解所參加的這個工程,它對于整個國家和前途都是有非常重大意義的,這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請繼續努力下去。”
“對話是一種方式,但傳遞了一種科學的精神。”劉蒙勝認為,盡管老人已經逝去,但對科學的探索值得我們永遠傳承。
華科大老教授“追星”半世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通訊員 王瀟瀟 高翔
10月18日午間,當妻子吳秋芝將楊振寧先生去世的消息告知楊建鄴時,90歲的他拿出厚厚的《楊振寧傳》,喃喃自語道:“他比我大13歲,我為他寫了這么厚的書啊!”
《楊振寧傳》由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教授楊建鄴撰寫,于2003年首次出版,后經過修訂、增訂、再版,原書由200余頁擴充至約600頁。
這本傳記的背后,是一位物理學子跨越半個世紀的“追星”之旅。
38年前的榜樣來了
露天電影院見證歷史畫面
在《楊振寧傳》第一版的后記里,楊建鄴回憶,1957年11月,他正在蘭州大學物理系讀大二,一天,大家看到報紙報道:中國人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全國正在“向科學進軍”,這樣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給物理系學生平添了巨大的學習動力,許多同學都把兩人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1981年,楊建鄴到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物理系任教,發起和創辦該校物理學院物理學史專業。出于對杰出科學家的敬重,他對有關楊振寧的文章和報道盡力搜尋、收藏,并嘗試和楊振寧直接聯系。1994年12月22日,他收到了楊振寧先生的回信,一并收到的還有獲得鮑爾獎的文告、楊振寧先生較為詳細的經歷和榮譽等方面的材料。
1995年6月,楊振寧受聘為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名譽教授,并在該校的露天電影院發表了一場激動人心的演講,題為《我的治學經歷和體會》。這是楊建鄴首次一睹楊振寧教授的風采,他清楚地記得,當主持人介紹楊振寧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時,楊振寧教授立即舉手加了一句:“那時我持的是中國護照!”全場聽眾熱烈鼓掌,經久不息。
1996年,退休后的楊建鄴決定寫一本楊振寧的傳記。那年9月20日,楊振寧回信:“現在還不是合適的時候。”楊建鄴便一直沒有動筆。
因《楊振寧傳》深度結緣
四次見面成老友
2002年,楊建鄴歷時7個月成稿,并于2003年出版了《楊振寧傳》。
2004年初,楊振寧回到清華大學“歸根居”,在校園內的書店發現了這本《楊振寧傳》。當年2月,他電聯楊建鄴,不僅沒有怪罪楊建鄴的冒失,還提出希望討論修改書中的瑕疵。
2004年2月上旬,楊建鄴教授夫婦與南開大學葛墨林教授夫婦(葛墨林是楊建鄴的大學同學、師從楊振寧先生)一同前往清華大學,在“歸根居”與楊振寧先生進行了近5個小時的談話,修訂版的《楊振寧傳》于2004年8月在長春出版社出版。
2007年9月,楊振寧偕夫人翁帆重返華科大校園時,單獨請楊建鄴夫妻到光谷華美達酒店吃飯。
“我后來又見了他兩次,每次暢聊都受益良多!”2009年7月和2010年元月,楊建鄴分別在北京和香港再訪楊振寧教授。老友相見,相談甚歡。楊振寧耐心地講述了許多物理學史的情況,特別是關于規范場的歷史。
在多方的幫助下,《楊振寧傳》(增訂版)于2011年9月出版,8年后由商務印書館再版。該書是有關楊振寧先生最厚實、最全面、最專業的一部傳記,受楊振寧先生審定認可,問世以來廣受好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