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魯騰、通訊員徐誠良)10月18日,“恩施硒茶·香溢世界”恩施硒茶文化沙龍舉行。會上,萬里茶道湖北恩施段的申遺之路成果發布。
“萬里茶道”是十七世紀興起的,以茶葉為大宗貨物的國際貿易路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涉及湖北、福建、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九省(區),由分布于商路沿線的茶園、村落、交通設施、集鎮、建筑等系列代表性歷史文化遺存共同構成。
鶴峰是宜紅茶的茶源地、主產區,“萬里茶道”恩施鶴峰段屬于“萬里茶道”的一條支線,總長330余公里,是宜紅茶初加工和交通運輸的重要節點。現在保存完整的茶道90余公里,其中保存較好的石板路面及石臺階道路總長約28.5公里。茶道沿途現存有豐富的古茶園、古驛站、古騾馬店、古橋梁,現有茶號9處,驛站8處,石刻12通,客棧5處,橋梁21座,水井15口,渡口4處等重要遺址遺存。2024年,鶴峰段南村遺產點作為49個重點遺產點之一被寫入申遺預評估文本。

鶴峰段南村遺產點位于鶴峰縣五里鄉南村村,是萬里茶道生產路段的交通、管理類遺產,是鄂西山區宜紅茶的重要運輸路線。此段茶道保存有比較完整的基巖路面、塊石路面、卵石路面、條石路面四種類型道路,總長約3.8公里。沿途分布著余家橋、二房橋等8座古橋,大木坪紅茶號、龔家茶號等4處茶號,洞口驛站、高家灣驛站等4處驛站,長嶺、鐘灣、高家灣等8處古茶園,涵蓋了生產組團、轉運節點和交通設施等類型,系統地反映了武陵山區茶葉種植、加工、運輸、交易、服務等商貿環節特征。同時,南村是容美土司南府所在,記錄并保留了“改土歸流”前后地方對茶葉貿易的管理,也成為明清時期該區域經濟貿易、交通運輸、文化交流的真實物證,有效支撐了萬里茶道的整體價值。

近年來,鶴峰縣開展了一系列考古發掘、文化研究等工作,修復連通南村段古道,完成一次考古發掘及兩次專項調查,舉辦學術研討會、集結賽、徒步等大型活動,出版萬里茶道相關研究資料7冊,先后建成茶文化陳列廳4處,復原集茶葉生產、展示于一體的茶號1處,為申遺提供有力支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