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張倩倩、通訊員謝曉涵、郭芳麗)三星堆面具、越王勾踐劍、古代錢幣……近日,武漢市紅鋼城中學首屆“歷史文物復刻”手工創作展評活動現場,學生們用巧手讓國寶從課本里走出來,成為可觸可感的實物。

活動現場,學生用黏土精心捏塑的三星堆青銅面具神秘威嚴,紋路細節栩栩如生;由黏土打造的傳國玉璽,方寸之間盡顯古樸莊重;石膏烤彩工藝復原的貂蟬形象,衣袂飄飄,盡顯古代人物之美;以紙為媒巧妙構筑的越王勾踐劍,結構精巧;通過復雜疊紙工藝完成的青銅鼎,造型古樸;還有創意十足的相框古錢幣剪紙……

這些由日常材料創作的作品,不僅形似更求神似,在復刻文物形制的同時,更注入少年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其中,三星堆面具作品雙眼突出、嘴角微揚,既有文物的神秘感,又帶著學生手工的鮮活感,吸引不少師生駐足聆聽講解。

“我們參考了歷史課本上三星堆面具的圖片,還特意查了博物館高清資料,發現面具的‘縱目’和‘大耳’其實藏著古蜀人對神靈的崇拜。”801班學生胡銘予指著面具上的紋路介紹,他們選用深褐色黏土,反復揉捏增加硬度,還用牙簽刻出紋路,光是面具上的“金箔”裝飾,就貼了整整兩節課,“我們希望還原史料里的細節。”

這場展覽的創新之處遠不止于作品本身。活動采用全員評委制,學生1票、教師5票、校長10票的規則設計,既體現民主參與,又彰顯對創意的尊重。
投票現場,小小創作者們化身金牌解說員,在展臺前生動講述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與制作巧思。觀眾們則在深入了解后,鄭重地投出自己的選票。整個過程既秩序井然,又不失活潑,充滿樂趣。
七年級胡文錫同學感嘆:“聽他們講‘臥薪嘗膽’的故事,再看劍的樣子,好像更懂勾踐為什么能復國了,聽了講解才發現,每個折紙細節都藏著歷史知識!”
經過激烈角逐,活動評選出最佳創意獎、歷史還原獎、文化傳承獎等12個特色獎項,從不同維度肯定同學們在歷史探究、藝術審美、手工技藝、文化理解與創新融合等方面的卓越表現。
“這不僅是一場視覺與創意的盛宴,更是一堂生動的、行走的‘五育融合’實踐課。”該校副校長李冠文表示,這場活動通過整合語文、美術、勞技等不同領域的知識、方法和視角,打破學科邊界,讓歷史知識從課本中“站”起來,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知識,提升審美,更堅定文化自信。學校也將繼續搭建跨學科實踐平臺,讓核心素養在創新活動中落地生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