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杜宇慧
最近,西安城墻披上一套“限定版抹茶裝”,郁郁蔥蔥的苔蘚打底,蘑菇、多肉、花朵點綴其間,吸引許多游客來拍照打卡。有網友調侃:“西安城墻變潮了,也變‘潮’了!”
街景換綠裝,其實很常見。在武漢、成都、廣州這些城市,遇上連綿雨天,也幾乎“插根筷子都能發芽”。最近,副熱帶高壓與西風槽在陜西地區上空交匯,連續的降雨讓植物孢子有了足夠的生長空間,才大面積出現“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詩意景色。對此,也有許多人擔心,對古城墻會不會有影響?對此專家回應,目前植物只在外表面生長,后續還要加強監測,實時追蹤。也就是說,雖然暫時不用憂慮,但要徹底放下心來,還為時尚早。
公開資料顯示,西安城墻大部分夯土層主體為明代所建。在風雨中走過數百年,大自然的風化剝蝕,就是個不小的挑戰。西安城墻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進行過大規模修繕,2004年西安市又成立了城墻景區管理委員會。西安城墻能保存至今,得益于它完整的排水系統,然而在歲月磨蝕中,一些排水口不可避免地有損壞、不暢的情況。現代的化學侵蝕、全新物種、聲光干擾……也增添了全新考驗。
對于文物保護,不僅要走上街頭多看多查,最好也能發揮一點創新精神。在福州,為保護普光塔,用上了掃描儀和無人機,將建筑數據生成三維數字模型,為病害診斷、復原提供基礎;在湖北,襄陽古城上安裝了數字化自動監測系統,鼓脹、裂縫、沉降等情況異常時,就會自動預警;在河北,機器人帶著智能傳感器、激光雷達等設備,每天在山海關長城巡查半小時。高科技手段,讓文物保護“眼前一亮又一亮”,也支撐人們更多地去做預防性保護,借助場景模擬和數據分析,把可能的情形想在前面,把保護工作做在前面。
古城墻、古建筑活在當下,也生活在人們的日常里。時間長了,仿佛也有呼吸、有生命,跟人有了感情。人們對城墻綠意的打卡熱情,就像是在關心一個老人健不健康、安不安好。不過,對于城墻的養護,其實還不止于城墻本身。就像人不是孤立的個體一樣,一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全,對健康同等重要。例如,我們在與城墻互動的時候,不可跟風摘取多肉、蘑菇而傷到城墻本體;打理城墻之外,更要打理好與城墻共呼吸的一片天地。周遭的一草一木,每一位行人,每一縷微風,都是滋養這份遺產的血脈和活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