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軍戰士入黃天湖排淤(湖北省檔案館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金凌云
通訊員 許華利 譚洪杰
歷史上,從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的荊江一帶是長江水患最為嚴重的地帶,頻繁的水災給沿岸人民帶來了極其深重的災難。
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無先進機械技術的情況下,組織30萬軍民土法上馬、日夜鏖戰,僅用75天就建成荊江分洪工程一期,極大地消除了荊江水患。
今年6月,國家檔案局發布了第六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共52項檔案文獻,我省荊江分洪檔案入選。湖北省檔案館館藏荊江分洪工程檔案共2010余件,最早形成的檔案為1951年的荊江分洪工程布置總圖;具有代表性的檔案有《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關于加強荊江大堤及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定(草案)》等。
層層疊疊的檔案,向人們展示了在經濟困難、交通不便、技術落后、設備缺乏、多雨天氣等眾多不利條件下,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如何在嚴密的組織領導和群眾的智慧創造中提前完工的。
毛澤東為工程親筆題詞
1950年淮河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讓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更加意識到治理荊江的急迫性。根據周恩來的指示,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 《荊江分洪工程計劃》,擬對荊江北岸大堤進行加固,并在荊江南岸公安縣一帶興建分洪區。
1950年冬,毛澤東親自審閱并批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向中央報送的《荊江分洪工程計劃》。
當時,在外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國內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恢復國民經濟、 “三反”、“五反”等各項任務相當繁重,中央和地方財政都十分窘迫的背景下,下定治理荊江的決心,這更有力說明了新生的人民政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根植于人民。
1952年3月31日,政務院發布的《關于荊江分洪工程的規定》有這樣的描述:“荊江分洪工程完成以后,如長江發生異常洪水需要分洪時,既可減輕洪水對荊江大堤的威脅,并可減少四口注入洞庭湖的洪量;同時,做好分洪區工程又能保障濱湖區不因分洪而受危害。這一措施對湖北、湖南人民都是有利的。如萬一長江發生異常洪水威脅荊江大堤的最后安全,在荊江分洪工程業已完成的條件下,可以考慮分洪,但必須由中南軍政委員會報請政務院批準。”
工程開工前,毛澤東就工程建設作出三點具體指示:一要把荊江分洪工程當作全國的事情來辦,全國支援。二是荊江分洪工程關系到兩湖人民的生命財產,兩湖要全力以赴。三是工程一定要在汛期前完工,調一個兵團用打仗的方法來完成任務。
工程建設中,毛澤東十分關心工程進展,關懷戰斗在一線的勞動大軍,特別授予4面錦旗,送至工地,并親筆題字:“為廣大人民的利益,爭取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周恩來也為工程題詞:“要使江湖都對人民有利。”
團結一心跨越艱難險阻
1952年4月5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啟動。中南軍政委員會任命唐天際為總指揮,李先念為總政委。李先念多次到工地視察,過問工程細節,就工程進度、干部調用、技術問題、財務狀況、物資供應等問題作出指示,鼓勵大家戰勝一切困難,保證在汛期來臨之前勝利完成任務。唐天際一再強調,不能因為趕進度而影響工程質量,一定要用最好的質量完成工程建設。他帶頭上黃山頭勘測,下黃天湖排淤,極大地振奮和鼓舞了士氣。
全國各地的軍民積極響應號召,從四面八方前往荊江分洪工地。檔案記載,當時,4萬工人、16萬農民、10萬解放軍,總共30萬勞動大軍參加了這項工程。狼牙山五壯士幸存者之一的葛振林也在其中。
在《唐天際、李先念等及全體員工上書毛主席報告工程勝利完工》中記載了兩個故事:
在荊江分洪的南線有一段堤工,必須在黃天湖的攔腰處修筑。但湖里面的淤泥十分之七是腐爛植物的纖維,并且滿湖有刺人的野菱角。解放軍某部一個營600多個戰士下去一天,有510多人被扎了刺,24人拉破了腳。但是,他們終于用手把湖里的淤泥一把一把地掏干凈。穿過了湖心,修成了一條長達4公里的攔洪新堤。
宜都17歲的女工譚文翠,她在輕便鐵道上推斗車,為了與洪水搶時間,一連三天三夜沒有睡覺,因為黑夜中車下坡時速度太快,她暈倒在軌道上。后面奔來的車,從她的左手滾過去,軋斷了她的左手,她還不顧痛苦說:“不要管我,趕快前進,任務要緊。”
時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張難先不顧年事已高,親自參與工程籌建。年近8旬的張難先出任荊江分洪工程慰問團團長,冒著酷暑,連續7天慰問參加會戰的軍民。他寫作一篇《報告一件大奇事》發表在6月21日的《長江日報》上。文中寫道:“工人、軍工、民工,無論日里、夜里、風里、雨里,都是不辭勞苦,毫無怨言。夜間工地到處都是電燈,比漢口還要熱鬧。夜班的工作者,都是人山人海。這種如火如荼的勞動氣象,真是令人感激和敬佩。”
創造力的大激發
施工期正值雨季。據檔案資料顯示,那一年整個5月份僅有4個晴天,交通不便、技術落后、設備缺乏,還要在汛期洪水來臨之前完成施工,提高勞動效率十分必要。
在機械設備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大家發揮創造性,廣泛地開展了合理化建議運動,找竅門,想辦法,不斷改善勞動組織,改進操作方案,提高技術水平。
武漢工人總隊二大隊采用治淮經驗,用“輪盤戰”的方法,改進勞動組織,將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中國交通建筑公司荊江分洪工程隊機械工人袁成俊和其他3名同志一起,保證工程隊13部拌合機、3部抽水機和其他機械正常開動。工地沒有電焊機,但是混凝土拌和機滾筒工字架斷了無法修復,他考慮了以后,決定加高爐子溫度,用爐子把工字架燒紅,接到一起,獲得成功。
有著“荊江鐵女”稱號的辛志英老人,當年僅19歲,為了提高碎石效率,一夜無眠,經過反復試驗,發明高效的“鷂子翻身碎石法”,被授予“碎石先鋒”的大紅錦旗。
工程結束后,辛志英、袁成俊等人被評為“特等勞動模范”。
一個偉大的奇跡
在嚴密的組織領導下,一期工程從1952年4月5日開工,到1952年6月20日便勝利完工,比預定計劃提前15天。僅僅75天,就在荊江南岸公安縣境內太平口和黃山頭建起了兩座雄偉的大閘及 900多平方公里的分洪區。二期工程于1952年11月14日開工,至1953年4月25日全面竣工。
工程的參建人數、建筑規模、建設周期都刷新了當時中國和世界水利史紀錄。20世紀30年代,美國在密西西比河下游也修建了一個分洪區,其工程總量只相當于荊江分洪工程的三分之一,但用了3年才完成。前來參觀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籌備會議的各國代表們感嘆這是一個神話。
工程完工時,唐天際、李先念給毛澤東的報喜信寫道:“許多人說,荊江分洪工程的勝利完成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的確是這樣。”
正如張難先所說:“新中國的每一項建設,都是為了人民,都是人民自己的事,因此人民就能積極響應毛主席、共產黨的號召,拼命去干。人民就能創造出奇跡。”
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荊江分洪工程先后3次分蓄超額洪水,不僅確保了荊江大堤兩岸安全,也為武漢防洪斗爭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隨著國家持續數十年對長江的全面治理,荊江分洪工程啟用標準從最初的二十年一遇,調整到如今的百年一遇。這座偉大的工程,已經72年守護長江安瀾。
如今的中國已成基建強國,各類世界級工程不斷涌現,但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在面臨重重困難的情況下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眾志成城鑄就的荊江分江工程奇跡。這為我們創造新的時代偉業樹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豐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