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劉中揚
10月18日,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我們常常將歷史上作出卓越貢獻者,比喻為璀璨群星。這種發自內心的表達,源于在人類追求終極真理的浩瀚星河中,總有星光在前方照耀,他們燃燒生命所創造的成就,既照亮了已知的世界,也為未知的黑暗領域投去了一束光,引領后來者循光前行。
從“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到“楊-米爾斯規范場論”,以理論與方程寫就的物理學語言太過晦澀深奧,如同深沉的宇宙回響。這些特定科學領域所涉及的知識,距離日常生活是如此遙遠,當物理學界評價楊振寧是足以比肩愛因斯坦、狄拉克的大師時,我們只能抽象地理解他所做的工作。
然而,頂尖科學世界的門檻,在具體的科學家身上淡去。在許多楊老先生的采訪視頻或演講文字的評論區,可以看到網友共同的贊嘆:關于教育、人生發展等公共議題,楊振寧的表達清晰而有力,能夠把復雜的觀點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講明白:“科研工作者需要長期穩定的工作環境……不必整天寫研究項目申請書”,“你可能只略知一二,可是你不應該膽怯”。這種日常的表達方式,與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毋華”的治學風格高度一致。
假如我們從牛頓構建力學體系算起,近代物理學的發展至今還不足400年的時間。然而,這是翻天覆地、日月換新的幾個世紀。當科學家們以有限之身,去探索宇宙的無限之美時,他們也觀照著所處的社會和時代。從科學巨匠身上,我們能敏銳地察覺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總是相伴相生、相輔相成。正如楊振寧喜愛的詩中寫道:“從一粒細沙中窺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尋覓天堂。”理解生活世界與闡釋科學真理的眼光總是相通的。探索未知的孤勇、堅持自我追求的意志、克服失敗和痛苦的信念,在迷霧中與自我搏斗的時刻,會以不同的具體形式存在于我們日常的奮斗中。
若我們渴望從中汲取繼續奮進的精神力量,那星夜的光輝也必將灑向抬頭仰望的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