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9日上午,近百名美國“飛虎隊”青少年夏令營成員走進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深入體驗了人形機器人的生活應用場景,紛紛點贊湖北尖端機器人技術成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少哲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磊 通訊員 陳丹
近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賽迪顧問發布《2025年中國數字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并發布2025數字經濟百強市榜單。武漢居全國第9位,較上年再提升一個位次,連續兩年進位。
此外,數據顯示,當前武漢市數字經濟規模已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50%,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穩居中部城市首位。武漢正發力構筑中部崛起的“數字引擎”,加速邁向數字經濟一線城市。
穩居前十,數字經濟發展持續進位
近年來,武漢瞄準數字經濟不斷發力,數字經濟高地正強勢崛起。“十四五”期間,武漢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保持年均10%以上增長,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2024年達3087億元。2025年上半年,武漢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開票額3542.47億元、同比增長14.7%,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前十。
網絡設施方面,武漢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40個,初步實現5G-A網絡規模覆蓋。
算力設施方面,2025年武漢全市高性能算力超過5000P。武漢算力公共服務平臺匯聚省內13個地市州400余項算力產品和服務,實現算力供需智能匹配、線上交易一鍵達成、算力券免申即享。
融合設施方面,武漢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實現全市域8569平方公里CIM2級白模、1200平方公里CIM3級精模全覆蓋;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總里程3487公里,位居全國第一。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持續推動數字經濟全面賦能,武漢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培育新優勢、搶占制高點。
龍頭牽引,核心產業規模持續增長
當前,武漢正以“創新鏈+產業鏈”雙輪驅動,錨定“制造業立市、產業高端化”方向,重點打造跨越之城、創新之城、開放之城、活力之城。
核心領域釋放新活力。在數字領域,武漢擁有5個國家級創新中心,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6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目前,武漢已打造全國面積最大、場景最豐富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并推出全球首臺搭載AI芯片的數控系統、全球首創經皮介入手術機器人、打破光通信傳輸世界紀錄的新型空芯光纖、國內首款量產高階智駕芯片等標志性成果。持續不斷的創新成果在江城大地落地開花。
核心產業不斷壯大。過去的2024年,武漢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產值4045億元,同比增長8%;軟件產業實現收入3530億元,近三年增速保持副省級以上城市第一,呈現強勁發展勢頭。
武漢數據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武漢全市數字經濟規上企業達2540家,數字經濟存續企業(不含個體工商戶、社會團體及機關事業單位)總數超過20萬家。全市新增注冊企業數超2.8萬家,新增企業中,七成以上是軟件開發、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批發零售企業。信息技術服務類企業科技含量最高,聚集高新技術企業1955家、規上企業67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0家,是武漢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2024年6月12日,隨著清脆的開市鑼聲,武漢達夢數據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夢數據”)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國產數據庫第一股”。
重大項目加速落地,新引擎動能持續澎湃
武漢加大數字經濟要素聚集、產業升級、項目落地,塑造創新產業生態。
不久前,知名數據企業德塔森特落子武漢。德塔森特位于浙江,是一家專注于智能模塊化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邊緣計算及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高科技數據企業,也是國家第一批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落子武漢是該企業在全國布局的關鍵環節和重要一步。
今年上半年,武漢全市新簽約項目148個,簽約投資總金額984.9億元,其中數字經濟類項目占比過半。其中,全市頭部企業帶動產業項目集中開工累計279項,17個項目實現竣工投產,長飛先進武漢基地、誠芯智聯二期全自動標定工廠啟幕暨IMU(慣性測量單元)模組、中國電子云研發基地等;78個項目(企業)建成開業,數字經濟類項目(企業)有Zoom公司武漢研發中心、奧譜天成集團湖北子公司、安伯格技術(武漢)有限公司……武漢市投促局全流程跟蹤服務項目簽約、落戶、建設、開業,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
資本發展活水同樣活力奔涌。武漢涌現出智能汽車AI芯片、國產數據庫、交互式AI、電競、智能時序數據等5個細分領域全國上市“第一股”;上半年啟動16支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基金,總規模達280億元,46家企業獲融資38.6億元。

武漢建成全國首個低空共享無人機應用示范區
數字創新沃土,投資環境持續優化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2025》顯示,武漢科技創新能力保持穩步增長態勢,武漢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得分較上年度增幅達14%,武漢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成為創新資源的“聚能場”。
僅今年1-5月,武漢數字經濟關鍵技術類發明專利申請11519項,占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的57.42%。人工智能、物聯網、高端芯片領域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占比均近九成。
新興賽道同樣潛力無限。人工智能方面,武漢7款大模型通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累計8款);紫東太初、達夢數據等9家企業入選2025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50;嵐圖汽車、藥幫忙、星紀魅族、芯擎科技等4家企業入選2025中國獨角獸榜單,產業競爭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低空經濟方面,東風馬赫動力1.5L高性能發動機用于無人機,實現“陸空動力一體化”;東湖高新區成為全國首個低空共享無人機應用示范區;普宙科技“空中速遞”服務緊急藥品運輸、旭日藍天“空中外賣”實現無人機下單餐飲。
“當前,武漢招商引資進入‘攀高向新’的質變階段。圍繞光芯屏端網、汽車及零部件、生命健康等萬億級產業集群,推動招商引資向‘產業聚勢’升級。”武漢市投促局有關人士介紹,面向全球,武漢正持續織密招商網絡。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讓全球投資者在武漢這片沃土上投資興業。
為加速全球資源落地,武漢正不斷構建數字產業發展新生態。從制定民營企業政策20條,數字經濟和數據標注產業發展三年行動,到專項扶持政策;從相繼舉辦5G+工業互聯網大會、軟件生態大會,到每年開展近百場資源對接活動和發布1000余個數字經濟場景;從“首席數據官”,“武漢英才”計劃引進培育數字經濟領軍人才超200名,到建設武漢數字人才實訓基地,每年各類數字類人才培訓覆蓋超10000人次。武漢不斷加速數字創新步伐,吸引集聚高層次數字創新人才。
正如落戶武漢的德塔森特董事長譚小敢所說的那樣:選擇武漢,體現了德塔森特立足武漢、服務華中的長遠決心與信心。
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以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武漢不僅是連通四方的交通樞紐,更是創新涌動、產業集聚的發展高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