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移民博物館展出的柳林溪遺址陶支座,上面的刻劃符號被學術界認為是距今7000年前的早期人類文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凡 攝)
湖北日報訊(記者何凡、通訊員周華山、郝明曦、史麗)10月25日,宜昌秭歸縣三峽移民博物館前,百名群眾及文化愛好者鋪開筆墨,共書8個古文字:朱、隈、爻、龍、五、田、文、八。這些發掘自秭歸柳林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古文字,將漢字源頭推溯至7000年前,是迄今所知的最早漢字。
柳林溪遺址位于秭歸縣茅坪鎮廟河村,三峽庫區蓄水后沒于水底。上世紀60年代,該遺址被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7000年左右。
秭歸縣文保部門專家周浩介紹,上世紀90年代至2000年前后,他多次前往柳林溪遺址調研勘察。“柳林溪遺址是位于長江邊的一個平臺,地勢較低,因此淤積土層中依然留存有大量古人類生活的器具和痕跡。”
1998年至1999年,三峽工程蓄水前,文物部門對柳林溪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達1325平方米。發現遺跡主要有墓葬和灰坑,出土遺物以石器和陶器為主。
遺址中,1000余件特殊器物——陶支座震動考古界。修復后較完整的100多件陶支座上,留存有232個刻劃符號,為追溯漢字源頭提供了關鍵實物佐證。2022年,柳林溪遺址入選“湖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今年,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馮時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這些符號中存在早期人類的文字。目前已發現了八個單字朱、隈、爻、龍、五、田、文、八。

柳林溪遺址出土的陶支座拓本,其上刻著“朱”字。
記者在三峽移民博物館看到,三件柳林溪遺址的陶支座上,規律的契刻符號清晰可見。一件頂面刻有八組“五田文”的陶支座,“五”字與甲骨文的“五”字相同;“田”字與甲骨文用于農田的“田”字別無二致;而“文”字的寫法則與甲骨文完全一樣,這些都證明了7000年前的中國先民,已建立了相對完整的文明觀。
秭歸縣文聯主席王猛表示,三峽移民博物館展示的柳林溪遺址古文字,彰顯了秭歸作為早期漢字發源地的獨特文化定位,也讓民眾深度感知到中華文脈的悠久傳承和生生不息。

10月25日,三峽移民博物館前,秭歸組織百人同書出土最早漢字。(周仕偉 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