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打電話、發微信,一些老人如今仍保持著通過短信來聯絡的習慣。但老人的手機短信里,也往往會存有不少垃圾信息,有些信息甚至暗藏詐騙套路。警方提醒,老年人已成為短信詐騙的主要受害群體,平時使用手機時,務必牢記“四不一多”口訣,守護好個人財產。
一條“取件”短信 騙了5萬塊錢
“憑取件碼xxx至服務站點豐巢柜取件,有問題請聯系電話xxx……”65歲的施先生,近日收到了這樣一條取件短信。平時不常網購的他,還以為是老伴買了什么東西,在收件人信息中填了他的名字,但老伴對此也并不知情。

施先生所在的小區,門口確實有一排豐巢快遞柜。雖然覺得事情有些奇怪,但施先生還是去現場查看了一番,想確認到底收到了什么快遞。可他把短信里的取件碼輸入了好幾遍,柜子都顯示“沒有快件”。
回到家,一頭霧水的施先生撥通了短信里留下的電話號碼,他本以為是快遞員把快件送錯了小區,可接下來聽到的內容,令他驚出了一身冷汗。電話那頭的人自稱是某平臺的客服,施先生之前辦理了該平臺的一款保險,馬上就要到期,今天發來的快遞就是即將進行下一年度自動續費的通知單。如果施先生不自行取消續費,這筆保險每月將會扣費800元。
“每月扣800元?我什么時候辦過這個保險,我怎么不知道?”面對施先生的質問,對方的話術也是一套一套地來,說施先生之前點過他們公司的廣告,開通過保險,但施先生不記得了。當務之急,還是確認施先生到底要不要續訂這個保險,如果不想要也可以退訂,客服可以指導施先生如何操作。
聽到“可以退訂”這幾個字,施先生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在對方的指點之下,他下載了一個名為“及時服務”的App,還打開了其中的視頻會議功能,并把自己的屏幕共享了出去,方便客服指導如何操作。再之后,客服又稱支付軟件的免密支付功能會導致自動扣款,讓施先生去“解除授權”。殊不知,在一步步誘導之下,施先生的銀行卡號、支付密碼等信息全暴露在了對方的眼皮底下。

在客服“指導完畢”并掛掉電話之后,施先生還以為對方幫了自己一個忙。可看到手機里收到的銀行卡轉賬提醒,施先生的心里“咯噔”一下,這才回過味來,自己是被詐騙了。此時,再想回撥騙子的電話,卻已經打不通。
一條詐騙短信,最終讓施先生損失了5萬元錢。事發之后,他向派出所報了警,目前還在等警方的后續調查。事后回想起來,整個詐騙的流程其實有挺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之前收到豐巢快遞柜的提醒都是通過微信,這次卻是短信;比如回撥過去的電話明明應該是快遞員的電話,結果對方卻自稱客服;再比如保險,施先生聽都沒聽說過,但卻在騙子的輪番話術轟炸之下,自己信以為真,一步步落入了騙子的圈套……過程中有這么多蹊蹺,最后還是被騙,施先生既恨騙子無恥,同時也深深自責,自己的警惕性實在是太低了。
垃圾信息繁多 老人難以分辨
有些老人已經遭遇了詐騙,還有些則是處在被詐騙的邊緣,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受財產損失。
70歲的張女士,平時除了打電話和發微信,也保留著發短信與人聯絡的習慣。她的手機里,除了朋友的回復短信之外,還經常能接到一些不知是誰發來的信息。
“XX訂單:您買的中醫健康包已發至您手機,不點自動作廢”“您的手機積分即將清零,點擊鏈接兌換各種禮品”……隨著這些短信發來的,還有一串串網址鏈接。記者向張女士詢問,是否知道這些短信的來歷,張女士搖搖頭表示不太清楚。
這類“送優惠”“積分兌換”的消息有真有假,張女士完全分辨不出來。記者仔細觀察發現,有的短信內容甚至還有好幾處語病和錯別字,十分可疑。但因為接到短信的時間比較久遠,里邊的鏈接有些已經打不開。如果張女士當時就點開了鏈接,很有可能會進入一個詐騙網頁,進而被套取個人信息。好在,張女士的手機并沒有鏈接跳轉功能,她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打開鏈接。

有些垃圾信息只存在于短信中,還有的已經蹦到了手機主頁上。68歲的馬女士,現在一打開手機,屏幕上就會出現“領取200元紅包”的提示信息。一開始,她還以為是哪個平臺發的福利,可點擊進去,卻怎么也領不到。“有時候會蹦出來一篇小說,有時候會蹦出來一個下載,有時候又提示,是否要刪除垃圾信息,我點擊刪除也沒有用。”
記者借用馬女士的手機試了試,如果不慎點擊到這個紅包按鈕,網頁就會進行層層跳轉,想攔都攔不住。最后,頁面總是會出現一個安全提示,上邊寫著:“您的賬戶存在風險,暫時無法參與/提現,聯系我們幫您解除”,下方則是一個“去反饋”按鈕。由于擔心點擊之后會中木馬病毒或是泄露信息,記者并未往下操作,馬女士也表示,這個安全提示是第一次見,之前沒遇到過。

馬女士手機上的垃圾信息到底是怎么來的?記者多方測試,才發現它全都來源于一款App,而這款App是怎么安裝的,馬女士也說不清楚。在她的手機上,甚至還有一個假冒的“短信”功能鍵,也是這個App生成出來的,點擊之后,同樣也會跳轉到垃圾信息頁。
警官提醒
記住“四不一多” 保護個人財產
“根據我們接到的報案情況,因為短信而遭到詐騙的受騙人群,很多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民警王佳表示,像施先生遇到的這種詐騙,就是近來高發的“百萬保障保險詐騙”,騙子會先發來一個“不存在”的取件短信,收到老人的回撥電話后,會以老人辦理了平臺的百萬保障保險為由,騙取老人的錢財。
實際上,百萬保障保險確實存在,它是一些支付平臺提供的保險服務,只不過是完全免費的,不會存在定期扣費的問題。騙子利用的就是這種“信息差”,老人如果自行搜索百萬保障保險,是能搜索到相關信息的。但老人不知道的是,騙子只是利用了百萬保障保險之名,行的卻是詐騙之實。
王佳警官表示,除了像施先生這樣,被騙子利用屏幕共享功能竊取了密碼,還有另外幾種詐騙App,有的是帶有遠程控制功能,有的是帶有NFC功能。前者,老人在點擊App之后手機會直接黑屏,此時手機就完全是由騙子來操作了,可以“為所欲為”。后者,騙子會誘導老人拿來銀行卡緊貼手機,此時就會觸發轉賬。老人幾乎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卡里的錢被轉走。
“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情況,趕緊拔掉電話卡,關閉家里的無線網絡,是有機會阻止轉賬的,但老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操作,甚至都不知道該怎么操作。”王佳表示,想要避免錢被轉走,首先還是要避免下載詐騙App,這些App往往都不是手機的應用商店里能夠搜索到的,而是通過騙子發來的一個鏈接點擊下載的,有些甚至還會觸發手機的警報,提示這些App安裝之后會有風險。“但老人被騙子的話術忽悠,可能就忽略了這一點。”
騙子到底是如何盯上的老人?王佳表示,老人不小心泄露個人信息的途徑有很多,有些不法分子會用送東西或低價購的小恩小惠,誘導老人填寫個人信息。還有些手機里會有垃圾廣告,點擊之后就會下載App,而這些App往往會要求用戶進行各種授權,如果不慎點擊,也可能會把個人信息泄露出去。
“在我們接到報警的案例中,還有一種情況,騙子會通過短視頻平臺的私信功能,給老人發送詐騙信息。”王佳表示,有些老人比較喜歡在短視頻平臺發些自拍作品,這樣騙子就可以精準定位老人的性別和年齡,先添加好友,再一步步進行后續的詐騙。
“保險詐騙”“積分兌換詐騙”“虛假中獎詐騙”……騙子能用來詐騙的名頭很多,老人防不勝防。王佳建議,常用手機的老人應該多關注警方發布的反詐案例,提前了解騙子的手法。或者,至少應該記住“四不一多”的口訣:“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可疑App不下載,個人信息不透露,轉賬匯款多核實。”遵從這個口訣,老人就能更好地保護個人財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