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東莞11月14日電(記者楊博毅、黃浩苑)“佩琳姐托我捎句話,石龍以你為榮!”
帶著手機里剛收到的消息,記者來到混采區,向拿下全運會金牌的廣東舉重隊隊員彭翠婷送上來自家鄉體校的消息。
“我也以石龍為榮!”聽到母?!按蠹议L”劉佩琳的祝福,出身東莞石龍體校的彭翠婷哽咽了。

11月13日,廣東隊選手彭翠婷在抓舉比賽中為自己打氣。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
13日晚,舉重女子81公斤級決賽,石龍中學體育館內,本地觀眾毫不吝惜自己的掌聲與吶喊,為主場小將喝彩。四公里外的東莞市石龍鎮青少年業余體校,一群練習舉重的孩子們也在為師姐慶祝。
從體校到體育館,四公里的距離,驅車只需10分鐘。從石龍體校的訓練臺走上石龍體育館的領獎臺,彭翠婷用了14年的時間。
1956年,石龍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了當時男子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此后,石龍舉重人才成批涌現。1973年,石龍鎮青少年業余體校正式成立,成為石龍舉重的訓練基地。為中國贏得第一塊奧運舉重金牌的曾國強,就出身于石龍體校。

石龍鎮青少年業余體校的運動員在訓練中。新華社記者 楊博毅 攝
記者12日走進學校訓練館,看到一群十二三歲的孩子正在和杠鈴與鐵片較量。這些刻苦訓練的苗子們,不止來自本地。“有很多異地務工子女,目前我們生源很廣!”石龍鎮文化服務中心體育組副組長劉佩琳,是學校的“大家長”。
成長于舉重世家的她,父母都是體校教練。小時候,當家長無暇顧及她,體校的隊員們就幫著去幼兒園接她放學,在訓練館食堂吃飯、玩耍是常態,與體校的緣分早已融入她的成長軌跡。

劉佩琳接受采訪。新華社記者 楊博毅 攝
長大后,劉佩琳繼續在這里守護著舉重薪火的延續。她不僅要協調孩子們訓練與文化課的平衡,保障“上午文化課、下午訓練” 的模式,還要為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大小難題。
訓練館內,還有何堯延教練在陪著孩子們。提起自己既是教練又是學長的身份,他笑著說:“畢竟也是這里出來的,也想為這里再出一份力?!?/p>

何堯延接受采訪。新華社記者 楊博毅 攝
12歲時,何堯延背著行李從湖南老家來到石龍,那時又瘦又小的他,曾被不少人質疑不適合舉重,是體校教練的堅持與陪伴,讓他從基礎動作練起,最終入選省隊。退役后,何堯延毫不猶豫回到體校任教,他常鼓勵學生:“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10歲的徐鑫駿,好像就有何教練曾經的影子。同樣來自湖南的他,是體校里年齡最小的學員之一。體重只有23公斤的他,接受采訪時坐在凳子上腳都夠不到地面,硬拉卻可以達到兩倍體重。
“我的偶像是陳鏡開,我的夢想是當世界冠軍!”只練了一年舉重的徐鑫駿已生發出大大的志向。

徐鑫駿在訓練中。新華社記者 楊博毅 攝
“我特別感恩教練們,愿意花那么長的時間去培養、去等待一個沒那么有‘前途’的運動員,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人?!被觳蓞^里,全運會冠軍彭翠婷也回憶起自己剛來石龍體校時的幼小身影。
有沒有想送給師弟師妹們的話?
“繼續加油,我在二沙訓練中心(廣東省舉重隊)等你們!”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