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嚴芳婷)近日,北京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數報告2025》。在人工智能領域高產出、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中,武漢排名全球第6。
這份報告對全球125個城市進行評估,基于Dimensions數據庫,根據論文發表數量、被引用次數、論文篇均引用量等指標,篩選出了人工智能領域高產出、高被引科學家。科學家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為:北京(54人)、香港(22人)、倫敦(21人)、上海(19人)、成都(19人)、武漢(17人)、西安(16人)、新加坡(16人)、廣州(15人)、長沙(15人)。此外,武漢在全球125個城市的人工智能領域發表論文數和專利總數排名中分別位列第7和第9。

2024年人工智能領域高產出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排名前20的城市
武漢的17位人工智能領域高產出、高被引科學家,分布在華中科技大學(8位)、武漢大學(2位)、武漢理工大學(2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位)、華中師范大學(2位)、湖北大學(1位)等。他們的研究領域包括機器學習、腦機接口、智能優化、多智能體系統等。
頂尖人工智能領域科學家如何界定?北京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政策理論部副部長、《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數報告》執行負責人李重達介紹,具體詳細篩選過程要求同時符合以下三種情況:2020年至2024年期間,在人工智能領域至少發表了一篇被引次數占全球前1%的論文;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論文篇均引用頻次排名全球前5%;在人工智能領域發表論文數量排名全球前5%。
今年是這份報告首次對人工智能領域城市進行排名。報告顯示,綜合排名前30的城市聚集的人工智能領域高被引、高產出科學家數量,占據了全球被評估的125個城市的35%。排名前30的城市的專利批準數占總數比重高達49%,表明這些城市在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創新方面的突出表現與競爭優勢。

2024年人工智能領域發表論文數排名前20的城市及論文發表數量
李重達表示,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創新引發的技術革命深刻改變了全球產業發展格局。一方面,高人才黏性城市依托高校、企業、研發機構等各類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吸引集聚大批高層次人才,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領域表現突出的城市,驅動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推動城市產業升級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更多就業新業態和高新技術崗位,為人才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和創造價值的平臺,留住已有人才的同時又吸引集聚更多人才,從而實現城市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環。
排名和數量中,除了第一名北京優勢突出,其他城市彼此差距不大,這也意味著各個城市競爭激烈。李重達認為,未來不會有“通吃”的城市,關鍵在于找準自身定位、發揮自身產業優勢,更多城市會選擇在人工智能細分領域和應用上不斷發力、異軍突起。另外,著力打通產學研的“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讓更多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能夠真正在本地產業中生根發芽,轉化為生產力也至關重要。
近3年來,武漢人工智能產業年均增速超過30%,2024年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集聚相關企業超1000家,已形成從芯片、傳感器硬件,到大模型開發、計算機視覺等技術全覆蓋的人工智能完整產業鏈發展格局。2025福布斯中國人工智能科技企業TOP 50評選及子評選結果中,武漢共有9家企業上榜,位列全國第四。

光谷東智人形機器人
人才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今年,武漢印發《武漢市大力支持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發展若干措施》,圍繞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支持力度、支持用人主體招引人才、加強人才自主培育、支持人才在漢創業等方面推出7條創新舉措。
武漢市人才工作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在開展校企聯合培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獎勵、人才創辦人工智能企業資助、在漢企業人工智能“揭榜掛帥”資助等項目的申報。
武漢在中部地區城市中人才黏性表現突出,但與頭部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在日趨激烈的城市競爭中,武漢未來仍需持續發力、補齊短板。
報告也指明了兩點方向:要積極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推動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讓更多科技創新“金點子”成為產業發展“金鑰匙”。同時,要加快產業升級步伐,重點布局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培育更多高薪、高質量就業崗位,增強城市發展核心競爭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