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劉夢娜)踏足隨州,便如同叩響了華夏文明的源頭之門。近日,“賡續荊楚文脈 奮力建成支點”2025年網絡大V荊楚行走進隨州,從炎帝圣像前的尋根問祖,到青銅編鐘的禮樂共鳴,再到千年銀杏的浪漫畫卷,隨州的文化魅力,藏在遠古傳說與現代科技的碰撞中,躲在自然盛景與人間煙火的交融里。

(攝影:陳明)
一祖尋根脈:圣像與光影中的文明溯源
隨州的文化基因,深植于炎帝神農的遠古傳奇。當“賡續荊楚文脈 奮力建成支點”的旗幟在炎帝神農景區撐起,網絡大V們的尋根之旅便與華夏文明的源頭緊密相連。文化體驗館內,稼穡之光里的火種故事、本草千秋中的百草傳奇,讓先祖智慧跨越時空;謁祖廣場上,浮雕壁畫間的文化傳承、禮樂回響下的拜謁大典,滿是炎黃子孫的身份認同。

(攝影:陳明)
當暮色籠罩隨州,白云湖的編鐘碼頭游船又翻開文化新篇。360度敞篷船身讓夜景盡收眼底,水幕投影將炎帝長歌、鐘鳴天地的歷史畫面鋪就湖面,岸邊實景演出與水上光影交融,每一束光都在講述隨州的故事,每一段旋律都藏著白云湖的韻味。大V們閑坐游船,看光影隨波流轉,聽禮樂與水聲共鳴,這是隨州獨有的“文化+科技”盛宴。

(攝影:陳明)
一鐘鳴古今:青銅與科技中的禮樂共振
如果說炎帝文化是隨州的“根”,那么青銅文明便是這座城的“骨”。隨州博物館內,盤龍蓋罍與鳳鳥蓋罍組成的“青銅CP”圈粉無數。前者龍紋盤旋盡顯王者霸氣,后者鳳羽靈動暗藏溫婉氣韻,一剛一柔間拆解著西周禮制的密碼。而真正讓禮樂共振的,當屬曾侯乙編鐘這座“青銅史詩”。六十五件青銅鐘體層層疊架,青銅與木構交織成莊重的禮樂之器,鐘身鑄刻的銘文既是樂律圖譜,更是上古科技的見證。

(攝影:陳明)
走進《穿越青銅紀 遇見曾侯乙》VR體驗館,青銅文明有了可觸可感的溫度。戴上設備的瞬間,大V們便穿越至戰國曾國宮廷:眼前是滿排紋飾華麗的青銅禮器,仿佛下一秒就要被納入古禮儀式;耳邊飄著編鐘敲出的悠揚禮樂,裹挾著兩千多年前的風雅;抬手就能敲響編鐘,帶著歲月沉淀的厚重。沒有枯燥解說,全憑沉浸式體驗,2400年前的恢弘文明親眼可見、親耳可聞。

(攝影:陳明)
一葉醉時光:杏黃與流量中的文旅交響
隨州的美,既有遠古文明的厚重,亦有自然饋贈的靈動。11月的千年銀杏谷,滿目金黃將秋冬浪漫推向極致,五棵合計超萬歲的古樹,以“活化石”的姿態見證著歲月變遷。大V們操控無人機掠過枝頭,將古樹與步道的畫卷收入鏡頭,連午飯都顧不上吃;銀發博主們身著艷服,用短視頻將這份美景傳向全網,成為流量賦能文脈的生動注腳。

(攝影:陳明)
谷中錯落分布的農家民宿,早已褪去舊日簡陋模樣,青瓦白墻映著滿地碎金。不少游客住進民宿,晨起在古樹群中晨練,看陽光透過葉隙灑下斑駁光影;午后在村頭咖啡小店閑坐,手捧暖意將時光定格成永恒;傍晚圍坐在篝火旁,聽老人講隨州與神農的傳說,自然景觀與人文記憶在夜色中交融。

(攝影:陳明)
在隨州,每一處打卡地,驚喜都藏在細節里。編鐘敲擊時的古今對話,銀杏葉飄落時的歲月回響,博物館觸手可及的青銅紋飾,隨州的寶藏從不會讓尋訪者失望。這種始于景觀、陷于文化、忠于傳承的“一見鐘情”,讓網絡流量轉化為文脈傳播的力量,讓奮力建成支點的湖北號召,在隨州的山水與文脈中得到最生動的回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