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昏侯墓出土的《詩經》簡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漢代區域文化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江西南昌召開,十年前出土的一批漢代簡牘再次引發關注,其中包括考古首次發現的秦漢時期全本《詩經》。11月14日,荊州文保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紹,這批簡牘自出土后成功提取到歷時十年的保護修復,與該中心“大國工匠”吳順清及荊州文保中心團隊密不可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領隊楊軍介紹,海昏侯墓出土簡牘中《詩經》約1200枚,其簡文明確記載“詩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秦漢時期全本《詩經》的首次發現。楊軍說,海昏侯墓隨葬的《詩經》雖是全本詩經,由于墓葬的保存環境的影響,未必一字不落地全部保存下來了,但它仍是迄今考古發現存字最多的《詩經》簡。
此前已發現荊州夏家臺楚簡《詩經》、王家嘴楚簡《詩經》及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詩經》、安徽阜陽漢簡《詩經》等。學者們認為,海昏簡《詩經》為學術界深入探究《詩經》的早期文本形態、學術傳承脈絡以及文獻價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貴實物資料,填補了該研究領域的多項空白。
2015年,海昏侯墓出土了數量驚人的簡牘,但其存在多種病害,糟朽、殘缺、飽水、斷裂等問題令人揪心。吳順清等人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從一堆“淤泥”中敏銳認出2000多年前的竹簡,并對這批瀕危文物開展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保護。該中心聯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經近十年的努力,已完成大部分簡牘的保護工作,剩余部分預計在2026年完成。屆時,所有簡牘將完成脫水、修復和封護,得以“延年益壽”。
學術研討會上,方北松以海昏侯墓出土簡牘為例詳細介紹了對竹簡、木牘等器物的保護過程與方法。他透露,這批簡牘總數此前公布為5200余枚,在今年的文保修復過程中發現有粘連現象,經修復團隊再次揭剝,如今總數已達到5795枚。相關專家通過對這批簡牘進行紅外照片辨認等初步研究,還發現了失傳1800余年的《齊論語》、前所未見的《易占》占卜類文獻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