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山的非遺,是山水滋養的靈秀,也是多民族共守的溫暖。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38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56項。
本期節目將走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總臺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以及歌手吉克雋逸將在歡騰靈動的甲搓舞、三彩流光的彝族漆器、錦繡華美的彝族服飾、窯變天成的會理綠陶、熱烈奔放的彝族火把節等20余項特色非遺中,沉浸式感受彝鄉大地的文化根脈與創新活力,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解鎖涼山非遺的獨特魅力。

甲搓
瀘沽湖畔的甲搓舞,是摩梭人穿越千年的文化印記。在摩梭語中,甲搓意為“為美好的事物而盡情跳舞”。沒有文字的歲月里,摩梭人通過歌舞記錄生產生活的故事,祖祖輩輩的耳濡目染,讓每個摩梭人從小便深諳其道,整齊劃一的舞步中,藏著他們對傳統的堅守,承載著轉山轉海節延續千年的文化底蘊,成為這項非遺最本真的魅力所在。

甲搓舞的生命力,藏在其獨特的藝術表達中。傳統舞步里,抬手、跺腳的動作暗含著摩梭人的生活智慧,搭配笛子等原生樂器,歌舞與演奏相映成趣,構成一套完整的敘事體系。舞者身著的服飾承載著民族審美,而整齊有力的動作、飽含情感的旋律,既展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彰顯著集體文化的凝聚力,每一個細節都透著歷經歲月沉淀的技藝精髓。

如今,在保留核心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流行音樂元素與甲搓舞相融合,加快節奏的同時也增強了感染力。甩裙子的新動作替代了傳統背手舞步,更顯自由靈動;艷麗輕巧、穿脫便利的服飾,讓舞蹈更貼合當代審美與傳播需求。此外,甲搓舞還登上文旅舞臺,成為游客與當地人共赴的文化之約,讓團圓的暖意跨越山海,也用“以舞為媒、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方式,實現了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雙向奔赴。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
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的歷史可追溯至千年前,早期彝族先民就地取材,用樺木、漆樹汁制作器物,既滿足了生活需求,又漸漸發展出獨特的審美風格。走進涼山彝族人家,常會見到色澤明艷的漆器——餐盤、酒具、收納盒,這些日常器物上,黑、紅、黃三色的經典搭配鮮明奪目,日月星辰、花鳥魚蟲等圖案在器身舒展,既是對自然的觀察,也是生活的寫照。

匠人以天然生漆為料,從胚胎挑選到圖文繪制,經數十道工序打磨,才讓每件器物擁有傳世的底氣。選料時,工匠需挑選紋理細膩、質地堅硬的樺木,經過晾曬、打磨等多道工序,讓木胎呈現出溫潤的質感;制漆環節,需將天然生漆反復煉制,加入礦物顏料調配出紅、黃、黑三色;繪畫時,工匠無需底稿,憑著手藝與經驗在器物上勾勒出羊角紋、日月紋、幾何紋等圖案,每一筆都流暢自然,每一個紋樣都蘊含著對生活的美好期許……

隨著時代發展,彝族漆器正以新的面貌走進大眾視野。除了傳統的餐具、酒具,工匠們還設計出漆器首飾、家居擺件等文創產品,讓漆器融入現代家居生活。曾經只在彝族人家中常見的漆器,在傳承中煥發新的生機,成為涼山州一張閃耀的文化名片。
彝族服飾及相關技藝
在涼山,彝族服飾是行走的文化符號,每一套服飾都承載著彝族的歷史記憶,不同支系的服飾都有著獨特的款式與紋樣。過去,彝族女子從小便學習紡織刺繡,一套服飾往往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完成,每一件成品都是制作者心血的結晶,也成為婚嫁、節慶等重要場合不可或缺的盛裝。

這些服飾的制作技藝,從紡線、織布到刺繡、銀飾打造,代代相傳。毛紡織及搟制技藝是彝族服飾及相關技藝的重要環節,羊絨捻線紡織、羊毛搟制成氈,做成加什、瓦拉、百褶裙等彝族服飾必備單品;刺繡環節,絞線繡、裹布繡和貼布繡等技法靈活運用,繡娘憑借經驗將自然景象轉化為圖案;銀飾制作同樣講究,銀料經過熔化、鍛打、雕刻,制成項鏈、手鐲、頭飾,手工雕刻的花紋細膩立體,與柔軟的布料形成剛柔并濟的美感,盡顯匠心。

設計師們將彝族服飾的元素提煉出來,融入現代時裝設計,寬松的裙擺、精美的刺繡出現在T臺上,讓彝族服飾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如今,彝族服飾不再只是“壓箱底”的盛裝,而是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本地與外界的文化橋梁,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
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
會理的山坡上,綠釉陶瓷的故事始于優質白泥與天然孔雀石。這門有著悠久歷史的技藝,以1260℃高溫燒制出寶石般的溫潤釉色,叩之有金屬般的清脆聲響。在傳承過程中,工匠們不斷摸索改進燒制技藝,讓綠釉的色澤更加均勻透亮,器物造型也愈發豐富多樣,逐漸成為涼山陶瓷文化的代表。

匠人堅守天然原料配方,從制坯到上釉全程手工,讓每件作品都帶著獨特的窯火印記。選土時,工匠要篩選出黏性適中、雜質少的黏土,經過反復淘洗、揉煉,讓黏土變得細膩光滑。而制作綠釉最關鍵的步驟是施釉與燒制,需要將天然孔雀石擊碎磨成粉,再與其他礦物質用天平配比作為著色劑,經過高溫燒制后,讓孔雀石含有的銅元素在高溫下呈現出溫潤的青綠色。燒制時的溫度、火候控制,直接影響著釉色的質感與器物的成品率,也考驗著工匠的經驗與耐心。

工匠們在保留傳統綠釉工藝的基礎上,設計出簡約風格的茶具、精致的裝飾瓶,讓綠釉陶瓷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在涼山的文創店里,綠釉陶瓷文創產品成為游客喜愛的伴手禮,古老的制瓷技藝也通過這些器物,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彝族火把節及相關項目
作為彝族太陽歷中的重要節慶活動,彝族火把節源于彝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豐收的期盼,經過千百年的傳承,逐漸發展成為集歌舞、競技、民俗展示于一體的文化盛會。



作為涼山彝族火把節的重要環節,“朵樂荷”承載了彝族人民對火的崇拜和節日歡慶,人們通過歌舞的形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摔跤比賽更是火把節的重頭戲,參賽選手身著傳統服飾,在賽場上角力,展現力量與勇氣,圍觀群眾的吶喊聲、歡呼聲此起彼伏,氣氛熱烈。節日里,火光映照著一張張笑臉,傳遞著歡樂祥和。

依托文旅融合,彝族火把節這一傳統節慶成功轉譯為文化消費符號,據統計,2025年彝族火把節(月)全州共接待游客1654.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42.97億元。火焰升騰,火光照亮的不只是夜空,還有一條非遺與文旅雙向奔赴的錦繡長廊。
11月15日,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四川·涼山篇將在總臺綜合頻道(CCTV-1)20:00檔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讓我們和《非遺里的中國》一起走進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探尋傳統技藝的歷史脈絡,見證古老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美好交融。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