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輝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各級領導干部要支持青年人報考大學,要重在本人表現,為建設四個現代化選拔人才,這是關系到我國千秋萬代的大事。”熱播劇《大江大河》第一集中,知青宋運輝執著背誦的這段話,讓很多觀眾印象深刻。
那是一個動人心魄的大轉折時代。一篇社論,能成為一個人的救命稻草,能爭取到一個上大學的寶貴機會,能讓一個人的命運徹底發生改變——作為改革開放40周年的獻禮劇之一,《大江大河》濃縮了這四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講述了時代弄潮兒曲折動蕩的人生經歷,它之所以能在眾多劇目中脫穎而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忠實”。忠實于大江大河的宏觀之勢,也忠實于朵朵浪花的微小之姿。
每個人的悲歡與命運,都是大歷史中的一涓一滴。無論是初出茅廬、“認死理兒”的技術工人宋運輝,是堅持“讓村民吃飽飯”、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大隊帶頭人雷東寶,還是四處闖蕩的個體創業者楊巡,《大江大河》選取的典型人物,都有奮斗、有激情、有血淚,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并非“高大全”的道德完人。這樣的人物刻畫合乎人性,讓人覺得真實。這種對時代風云、對個體命運的忠實描摹,何嘗不是文藝創作的應有遵循?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習近平總書記說:“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在以改革開放為題材的文藝創作中,這個“時代的風貌”一定是真實立體的,這個“時代的風氣”一定是求真務實的。好的文藝創作應該忠實而坦誠,過度美化、神話典型人物,用力過猛地宣傳、說教,早已脫離了這個時代應有的語境。觀眾用遙控器投票最能說明問題,《大江大河》的高口碑、高收視率,再次證明“忠于歷史、忠于人性”,才能打動人心,才能引人共鳴,才能發揮文藝作品啟迪、鼓舞、引領的重要作用。
時光倒流數十年,當恢復高考消息傳來,多少年輕人一夜難眠?回到“出身不好”的宋運輝在革委會大院里一遍遍高聲背誦《人民日報》社論的場景,我們為那個時代里的年輕人而慶幸激動,青春不再被蹉跎,才華不再被埋沒,中國重新確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重新建立了“公平競爭”的原則,在大時代的浪潮中,千千萬萬個普通人,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我們也不能忘記,當時代的巨輪碾過,奮斗者的成功固然令人欽佩不已,但也有很多人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所幸,歷史終究走向正道,苦痛終將開出花朵,當年那群年輕人“不負時代”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依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在回望中繼承勇于拼搏、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共鳴中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才是對那個時代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