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徐春曉、曾雨)企業,深化技改,全力提產,一種刻不容緩的決心;工廠,貨如輪轉,活力迸發,一派熱火朝天的氣象……眼下的十堰市張灣區,正以昂揚奮進的姿態、時不待我的拼勁,揚帆爭先拼經濟、促發展。

俯瞰張灣。樂正波攝
立足千億級示范區目標定位,拼搏進取、克難前行,過去一年,張灣區交出了GDP增長7.3%的“經濟答卷”。
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發。錨定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目標定位奮力前行,作為十堰主城區、最大經濟體和市域核心增長極,張灣區擔大任、扛大旗,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知重而擔、敢當尖兵,以張灣之進保障全市之穩,以主城榮光為全市添彩。
綠色低碳引領 聚力新型工業化
眼下,遠景動力技術(湖北)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新能源電池制造如火如荼。作為十堰新能源電池產業的龍頭,去年11月,遠景動力一期項目迎來全面投產,年產能達20GWh。

張灣遠景動力零碳智能電池產業園。田悅攝
2022年,投資120億元的遠景動力落戶張灣,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目標的“張灣速度”。
遠景動力是張灣區調整產業結構,聚力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型電池產業的縮影。近年來,張灣區錨定千億級示范區目標,瞄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生物醫藥健康、循環經濟等產業,加強前瞻布局,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與北斗伏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簽約政企共建低空經濟產業園,開啟十堰低空經濟新紀元;十堰華工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助力十堰乃至整個區域迎接“光智造”時代;深化“技改提能、制造煥新”行動,實施技改項目80個,完成投資42億元,占工業投資56%……
張灣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縱深推進動能轉換,持續推動產業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強化科技創新數智賦能。目前,張灣區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53家,擁有省級以上5G全鏈接工廠企業6家,數量居全市首位。2023年,全區新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417家。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4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
“我們將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加快建設千億級示范區,著力打造以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為核心的“1+6”現代產業體系,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堰市委常委、張灣區委書記張濤表示。
擴投資促發展 持續做優營商環境
一季度,張灣區新開工項目95個,總投資達184億元。
發展是第一要務,項目是第一支撐。
緊緊圍繞全市“一主四優多支撐”產業體系,張灣區深入開展“五搶”行動,招引產業鏈上下游項目。一大批好項目紛至沓來,持續增強發展后勁。其中,2023年參加首屆汽車新生態發展大會等6次集中簽約活動,簽約項目131個總投資1112億元。
一流的營商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強磁場”。
張灣區始終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各項決策部署,深化轉作風、強服務、抓落實、提效率,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和更硬舉措,全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政府積極兌現承諾,不開空頭支票,傳遞出張灣區支持企業發展的措施和決心,為企業發展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張灣區做優營商環境,釋放全力以赴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強烈信號。去年2月,面對疫后經濟下行壓力,張灣區依舊拿出2329.54萬元,向390個單位和371名個人兌現區域經濟發展突出貢獻者政策獎勵。今年2月29日,再度拿出2872.64萬元兌現政策,獎勵405家單位和400名個人。
產業要發展,人才是支撐。
張灣區始終嚴格落實黨管人才“第一責任”,堅持“一把手”帶頭抓“第一資源”,抓細抓實人才“引育用”工作,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目前,張灣區已建成技術研究所7個、企業研究室3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1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個。全區人才資源總量達9900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占比達94%。張灣正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
賡續城市文脈 加快釋放消費潛力
3月2日,在東風故里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施工現場,各施工點位正按既定節點加快推進,現場忙而有序。
該項目記錄了一代汽車人的生活、奮斗和夢想,承載著城市的歷史和記憶,是張灣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城市IP形象的代表。

爐子溝二汽建設浮雕墻。張啟國攝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度挖掘厚重的文化資源。”東風與張灣攜手共進的半個多世紀中,汽車文化深深融入到城市的血脈中。老一輩東風人留下的“馬燈”精神、“蘆席棚”精神、“干打壘”精神等,成為一代又一代人扎根張灣、奉獻張灣、發展張灣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
張灣區持續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建設一批東風汽車文化地標,培育商圈、繁榮百業。全區發揮汽車工業文化、東風人文文化的優勢,堅持景城一體、全域旅游,突破性發展文旅康養和現代服務業,在旅游產業融合和配套服務上下功夫,全面構建“旅游+”業態體系。
從四方山生態公園到黃龍壹號生態園、從云水方灘堵河畫廊到西溝小五花園、從紅衛馬燈精神故事館到方灘見山茶舍……張灣區用精品旅游線路串起特色文旅項目,讓游客品味多彩張灣。2023年,張灣區接待游客人數突破1500萬人次,帶動消費市場升級,實現人氣、流量雙贏。

方灘鄉見山茶舍 。樂正波攝
未來,該區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育壯大云水方灘、青春西溝、魅力黃龍、康養柏林、樂動花果等鄉村文旅品牌,不斷優化特色文旅項目供給,助推張灣文旅高質量發展。
中國汽車博物館“三合一”項目加快建設,黃龍半島美麗鄉村項目計劃今年“五一”開業,花果青龍山片區文旅綜合開發項目如火如荼……該區挖掘城郊良好生態和城市文化資源,打造柏林鎮知雨軒、西溝花樂園、方灘見山茶舍等一批標志性的鄉村振興項目,城區百萬人口消費市場得到進一步釋放。
每逢假日,發展大道、316國道、三峽路、二方路車水馬龍,知雨軒、大西溝、堵河兩岸等景區景點人流如織。2023年,張灣區全區接待游客同比增長17.8%,大型商超銷售額同比增長20%以上。
加快城市更新 解鎖“蝶變”密碼
“小區改造后,環境更整潔、設施更完善,我們心情也舒暢了。”年近八旬、家住張灣區紅衛街道永光新村小區的李奶奶,聊起小區變化由衷地感慨。
永光新村小區是一個典型的東風公司老舊小區,現有居民886戶1210人,其中退休老人占70%以上,小區設施老化,群眾怨言多。
張灣區是東風公司的“搖籃”,承載著城市的記憶。2023年以來,該區立足共同締造“東風故里、幸福張灣、山水車城”,恢復六四社區等一批具有東風印記的“老代號”地域名稱。同時對包括永光新村小區在內的31個東風公司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升級,讓“老破舊”變身“幸福里”。
3月2日,不少市民在六堰口袋公園內鍛煉身體,重新鋪設的公園綠道上,市民在互相拍照。

六堰口袋公園。通訊員供圖
口袋公園雖小,卻良苦用心。春節前,張灣區從“小切口”入手,辦好民生實事,將六堰人民商場對面一處拆遷區域打造成口袋公園。在增加綠色空間、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時,更為市民在家門口新增一處綠色福利。
圍繞城市“缺什么”、群眾“要什么”、我們“做什么”,張灣區深入推進城市更新行動,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張灣高樓林立 。劉旻攝
放眼張灣區,在北京路、發展大道、紫霄大道等路段沿線,一片嶄新的高樓小區拔地而起,小區內綠樹環繞、錯落有致,停車、物業、休閑等公共服務一應俱全,方便居民居住、生活。
產業有磁力、經濟有張力、城市有活力、文旅有魅力……張灣區持續釋放吸引力。隨著西十高鐵即將開通,十堰節點城市地位將更加凸顯,張灣作為十堰高鐵片區核心區,搶抓十西高鐵建設機遇,推動與鄖陽區融合發展,成為宜居宜業的家園。去年,外地人在十堰購房占比13%,其中張灣區售賣7300余套,全市占比超六成。轄區企事業單位引進人才7222人,汽院擴建校區新招錄大一新生7110人,人才公寓配租達到2566套,全年預計新增人口3萬余人。
提升主城能級,助力城市更新。2024年,張灣區將全力服務中央文化區建設,密切配合中國汽車博物館“三合一”項目建設,推進車城路片區城市更新,打造城市新中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