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鄒景根 陳國東)“取一片粽葉,將其對折成一個漏斗狀,底部要折得緊密平整……”6月5日,在鄖西縣觀音鎮龍橋村的農戶小院里,村民們歡聚一堂,準備需要的食材,空氣中彌漫著粽葉和糯米的香氣,為傳統節日增添濃厚的氛圍。
“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村民劉文芳正一邊包粽子,一邊給孩子講起端午節的由來。鄖西人包粽子分甜、咸兩種口味,粽子形狀是立體四面四角形,用糯米搭配臘肉丁、蜜棗等佐料,包好后小火慢煮兩個小時,就可以出鍋了。

鄖西縣農家小院里全家齊動手包粽子迎端午。 徐軍 攝
粽子香糯,雄黃驅邪。“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端午節那天,家家都喝雄黃酒。”年近七旬的汪奶奶說。等到端午節給孩子的鼻梁、眼角、脖子、耳朵,都涂上雄黃酒中的雄黃粉,希望一年里健健康康、無病無災。頑皮的小孩,已經迫不及待涂抹上著雄黃,一個個像戲臺上的“小丑”,這一年一回的“化妝”讓小朋友感到很新奇。
“那里的艾蒿每一年都長得很茂盛,等到端午節當天,我就去割些回來,插在門頭。”汪奶奶指著屋后的山坡說,掛艾蒿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一定要趁著露水未干,把艾蒿采回家,這樣的艾蒿散發出的香氣最濃烈,驅蟲避毒的效果也最佳。
包粽子、點雄黃、掛艾蒿……端午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人們沿用這些習俗,紀念古代先賢,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鄖西人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也賦予這個節日新的意義。
在鄖西縣老北街綠色低碳文化街區,熱騰騰的“端午花饃”剛剛出鍋,精致小巧的“粽子”,圓滾滾的“福包”,為端午節的到來,增添了一份新意。“端午節又逢高考季,吃個粽子花饃,寓意一舉高‘粽’!”乞巧花饃第四代傳承人盧蕓表示,花饃不僅是一種美食,而且是特殊節日里情感的寄托。

正在扎端午香包的馬奶奶。 徐軍 攝
花饃增新意,香包添新姿。扎香包二十多年的易奶奶,今年也給香包換上了新的模樣,迷你龍舟、幼龍玩偶等香包深受孩子們喜愛。“今年是龍年,具有‘龍’樣兒的香包,既健康又吉祥。”易奶奶說,端午節戴香包,既能祈福,又能祛除五蟲。
煮端午蛋、熬五味、炸馓子……豐富多樣的端午節民俗,隨著時代的變化日漸增多,節日的氛圍也隨著人們日益美好的生活而變得濃烈。在端午節期間,鄖西縣還開展了包粽子大賽、端午民俗文化展等文化活動,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參與觀賞,促進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