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于懷石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遺址第十三地點工作。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9月28日,于懷石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工作站內對陶片進行分類。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9月28日,于懷石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工作站內查看一件修復的陶罐。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3月11日,在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于懷石展示在調查現場發現的碎陶片。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9月28日,于懷石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工作站內查看骨骸殘件。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3月11日,在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于懷石在調查紅山文化遺址。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9月28日,于懷石(右一)和同事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工作站內辨別出土的文物。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9月28日,于懷石(中)和同事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工作站內查看出土的文物。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9月28日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工作站內拍攝的陶片和骨骸殘件。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吳青昊 攝pagebreak

11月12日,于懷石和同事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遺址第十三地點的考古發掘現場工作。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10月23日,工作人員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工作站分揀陶片。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10月24日,于懷石(右二)和同事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遺址第十三地點工作。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10月24日,于懷石(右一)和同事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遺址第十三地點工作。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pagebreak

10月24日,于懷石(上右)和同事在位于遼寧朝陽的牛河梁遺址第十三地點工作(無人機照片)。
行走在蒼茫山野間,俯身于破碎陶片前,他們是尋蹤者,他們是“守寶人”。
于懷石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自2017年起,她與伙伴們跋涉遼寧西部山區,采用“流域分析法”搜索,手持考古終端精準圈定遺址范圍,逆流而上掃描地表遺存,從陶器殘片中鎖定紅山先民的生活痕跡。
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美玉器、祭祀禮儀建筑聞名,卻長期面臨“只見壇廟冢,不見生活聚落”的學術困境。于懷石和團隊近十年間發現遺址700余處,其中600余處為全新發現,首次破解了該地區紅山文化聚落缺失的學術困局。他們發現的馬鞍橋山遺址,成為遼寧首個紅山先民大型聚落實證,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增添了新的圖塊。
面對險峻山谷和沖溝,于懷石笑稱“負傷暫無,驚魂不少”,但始終沒有停止守護的腳步。如今,她和同事們依然每天在工作站整理陶片、分析數據、查閱文獻,他們的堅守正伴隨著紅山文化從泥土中蘇醒。正如于懷石所說——“山野雖苦,但每件遺物都在訴說古老的故事。我們只是傾聽者、記錄者、傳承者。”
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