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初霽,萬物一新。7月6日清晨,昔陽縣界都鄉柏葉底村北山上,今年剛栽的黃桃樹搖曳生姿,樹下野生的喇叭花吐露芳華。蔚藍天空下,70歲的王愛仁正和村民在這里鋤草,遠遠看去,猶如一幅田園畫。

王愛仁正和村民在鋤草
山上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村里的前景更加振奮人心。以這片山為中心,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采風寫生、餐飲住宿、登山徒步、果菜采摘為一體的摩天垴田園綜合體正在崛起,柏葉底村昔日沒人要的荒地,如今成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寶地”。
柏葉底村距昔陽縣城15公里,緊鄰317省道行,全村247戶人,其中133戶都是貧困戶。位置并不偏僻,環境更是優美,可為何偏偏成了貧困村?界都鄉黨委書記周江平道出原因:“村里沒有特色產業,村民沒有增收項目,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留下中老年人靠天吃飯。”
“選好領頭雁,盤活一個村”,這句話在柏葉底得到了印證。為了激發貧困村的內生動力,昔陽縣堅持以抓黨建促脫貧工程為引領,強力推進“三基建設”,培養創業致富帶頭人,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組織和優秀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的堅強戰斗堡壘和先鋒示范作用,不少基層干部成為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柏葉底村黨支部書記朱蟬良就是其中之一。
朱蟬良是一名民營企業家,被聘請回來后,從調解糾紛到謀劃發展,從幫助孤寡到扶貧濟困,用一言一行把“兩委”擰成一股繩,并建設成一個團結有力的好班子,重塑了村支兩委團結、干事、不內訌的新形象,贏得全村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村黨支部按照選人、強村、富民的思路,不斷加強班子建設和隊伍建設。利用換屆選舉,推行‘兩推一選’,將一些年輕有為、文化程度較高、致富能力強的群眾推選到村班子,使村班子整體戰斗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為徹底治理臟亂差,改變村容村貌,柏葉底村村集體組織“兩委”入戶了解民情,征求民意,對42戶村民說服教育讓其主動清理門前“四堆”,并趁熱打鐵把清理后的大街打造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廉政文化一條街。同時,多方籌措資金4萬余元,對村里街道進行硬化,結束了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方便了村民出行;鋪設飲水管道2800余米,安裝臨時接水點17個,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往自家院內水窖接水,解決了吃水難的問題。

王愛棠住進了日間照料中心
借扶貧東風,柏葉底村在政策支持下實施了村級衛生站及旱廁改造等公共服務工程,完成了村紅白議事大廳和日間照料中心的配套設施。如今,村民的紅白事宜都在議事大廳集中進行,用餐標準都是統一制定,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新風尚蔚然成風;而日間照料中心更是集飲食、住宿、醫療等于一體,讓村里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冬天有暖氣,夏天有風扇,一天五塊錢的伙食費,管三頓好飯,住在這兒可好咧!”70歲的五保戶王愛棠身體不好,平時沒人照顧,去年6月住進了照料中心。好生活讓他心情舒暢,也倍感珍惜。照料中心的院子里種著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他和同住的另外7位老人盡力幫忙,“雖然干不了重活兒,但我們能干一點是一點。”
村容美了,設施全了,關鍵還是人要富了。結合柏葉底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緊鄰昔陽縣經濟開發區等優勢,打造田園綜合體的想法應運而生。園區內規劃綠色采摘區、休閑垂釣區、餐飲住宿區、農耕體驗區、徒步健身區五大區,借助水磨頭漁鄉、龍巖大峽谷縣域旅游線路的優勢發展鄉村旅游。

采摘園目前已種植6100棵樹
“采摘園采取集體經營、統一管理、農戶入股的方式管理,收益的80%留集體,20%用于農戶分紅。該產業達產達效后,可使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0萬元,全村人均年增收5000元。”周江平介紹,目前,2000米園區主道路路基建設、1300米引水主管道、3800米地內灌溉支管道等已經完成,130畝荒地上已經種了6100株優質桃樹、梨樹、蘋果樹。
“以前村里沒有項目,咱也只能一年一年湊合過。現在有了項目,每個月在采摘園打工能掙一千多,三年后果樹掛果,每年最少有兩千塊錢的分紅,就是累點兒也高興。”收工路上,經過“柏葉底村摩天垴農牧合作社產業園區建設示意圖”,王愛仁又一次駐足,一字一句念起了上面的兩行字:“謀大圖遠眾手鋪筑振興路,壯基拓業群力打造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