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奔馳車、戴勞力士表,卻要戴口罩、喝瓶裝水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發展”

圖為:4月23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江高端智庫對話平行論壇,專家學者聚焦“生態環境大保護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題,發表主旨演講。

圖為:鄧宏兵

圖為:黃寰

圖為:楊仁發

圖為:吳傳清
(本版攝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彭一葦 通訊員 吳磊
“開奔馳車、戴勞力士表,卻要戴著口罩、喝瓶裝水,雖有錢但生活質量不高,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發展。”4月23日,“長江高端智庫對話”第三場圓桌對話上,來自貴州、安徽、江西、湖北、江西、浙江等長江沿線省份的學者,聚焦“生態環境大保護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題,現場思想火花四射、金句頻出。
保護與發展
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長江義不容辭,但環保和開發并不是絕對對立。
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開宗明義: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僅關系到長江流域4億多人,還關乎全國協調發展。
來自另一條大江——松花江畔的專家對此感同身受。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曉娣說,松花江流域的自然資源本來非常豐富,但經過長期開發,環境和資源遭受較大破壞,出現了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隨之是人口大量流失。可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耦合關系。現在,松花江流域森林、草原等資源得到了一定修復,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逐漸完善,為經濟重新出發打下了基礎。
開發和保護,有時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教授左太安談到,貴州是老少邊窮地區,經濟不發達,但也不是外人想當然的山清水秀。實際上,貴州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問題較突出,生態很脆弱,貧困人口多,必須同時推進生態修復和消除貧困,才談得上高質量發展。目前,貴州一些地方開展了生態建設,但可持續性不足,另一些地方扶貧開發聲勢很足,又有破壞環境的潛在風險。
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長沙理工大學交通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正祥說,有地方搞“環保一刀切”的極端做法,這是不正常的。一定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開發的基礎上保護,使環境比開發前更好更優。
“長江大保護要與高質量發展的其他方面齊頭并進,不能只顧一頭不管其他。”彭智敏建議,要從政策、可行性成本測算、民生優先等多個維度綜合考慮,長江大保護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準備打持久戰。
流域協同聯動
同下“一盤棋”
“目前,長江經濟帶建設呈現出‘兩頭強,中間弱’的特點,即頂層設計全面,基層行動迅速,但從全流域看,呈現出碎片化管理。”安徽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胡艷提出了亟需重視的新問題。
她認為,長江經濟帶要高質量發展,需全流域各城市的協同,搭建合作平臺,解決碎片化管理問題。“關鍵要構建長江經濟帶城市群聯動發展機制,例如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建立一體化航道運輸管理機制;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區域合作交流機制;構建上中下游城市群區域間的利益共享機制。”
浙江財經大學教授鄧曉軍拋出觀點:水、糧食、能源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三種最基礎的資源,三者的耦合關系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問題,也可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破題方向之一。整體上看,長江經濟帶水資源人均保有量高于全國水平,但江蘇、上海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糧食保有量低于全國水平,但江蘇、安徽情況稍好;能源保障方面平均低于全國水平,但云南、四川、貴州等高于全國水平。
“長江沿線存在著經濟發展與資源不匹配的情況,需要利用水、糧食、能源之間的耦合關系,進行區域協調,促進整體發展。比如上海經濟發展快,但缺水缺能源。貴州經濟發展慢一些,但能源富集一些,可整體協調這些資源,達到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的目的。”鄧曉軍說。
“長江經濟帶干流和支流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也需協同發展。”綿陽師范學院資源環境工程學院教授董延旭介紹了綿陽的經驗。綿陽有著許多長江二級支流,一段時間存在許多生態問題。近年來,通過劃定自然保護區、關停小水電小礦山等舉措修復生態;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改變了農村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長足進步,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做出了貢獻。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經濟研究所所長周正祥認為:“可學習德國萊茵河經濟區經驗,用好水運這條路,在長江經濟帶建立區域性經濟區,如江西、湖南、湖北就有條件達成。”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要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如何在生態環境大保護中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4月23日下午,在中國地質大學舉行的“長江高端智庫對話”平行會場上,來自北京及長江流域的專家學者發表演講,分享各自見解。
抓住五只“鳥”培育新動能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茜
“隨著我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必然會面臨市場與資源要素的雙重約束,以往粗獷式的發展方式將無以為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區域經濟與投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剛剛就任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長江經濟帶專業委員會首屆主任的鄧宏兵說,要想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就需要破除舊的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通過新動能的增量來對沖傳統動能的減弱,加快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鄧宏兵和他的團隊,對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區域差異規律進行多年研究后認為,區域層面整體與增長速度呈現出“東部地區>長江經濟帶平均>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分布,長江經濟帶126個地級市的經濟發展質量指數正逐年上升。
對此,鄧宏兵認為,高質量差異化戰略是深度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發展重大戰略成敗的關鍵因素,應強化國家與地方協調統籌,謀劃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市場、文化旅游、生態保護“五個一體化”,并構建科學的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為構建長江經濟帶發展路徑機制提供內在支撐。
如何培育新動能,是需要長江沿線省市探索和破解的重大命題。鄧宏兵認為,長江經濟帶在新舊動能轉化過程中,要抓住五只“鳥”:一是抓住循環經濟這只“鳥”,長江經濟帶發展循環經濟空間巨大,要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控制,從利用廢物到減少廢物的質的飛躍;二是抓住綠色經濟這只“鳥”,發揮市場主體和全社會的主動性、積極性實現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形成“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良性循環;三是抓住旅游經濟這只“鳥”,全域旅游為長江經濟帶旅游發展提供新機遇,發展旅游經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式;四是抓住服務經濟這只“鳥”,加快長江經濟帶服務經濟發展力度,滿足城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五是抓住創新經濟這只“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
要“拔峰”更要“填谷”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實習生 曾敬
在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寰看來,長江經濟帶中上游的成渝城市群、武漢1+8城市圈,要加快區域內部一體化發展,謹防大城市更“大”、小城市更“小”現象愈演愈烈。
黃寰長期跟蹤研究成渝區域一體化發展。他認為,10多年來成渝城市群涵蓋的15個城市并未形成規劃的“一軸兩帶、雙核三區”的空間格局,區域內部發展嚴重不平衡,發展差距較大。
從產業結構上看,除了成都、重慶外,其他城市第二產業仍在GDP中占據主導地位,次級城市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少數城市還是以高污染、高耗能的傳統制造業為支柱產業;從人口分布看,2014年至今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長趨于緩和,大部分人口增長分布在重慶、成都兩座超級大城市,城市群整體結構失衡,城市發展缺乏梯度。類似現象在武漢“1+8城市圈”也存在,武漢長期一城獨大。
黃寰表示,從短期來看,“龍頭”城市有利于領跑區域發展。但從長遠看,協同發展經濟才能持續增長。國家、省級層面要加強區域統一謀劃,不僅要“拔峰”,更要“填谷”,要改變過去城市空間擴展傳統的攤大餅模式,逐步轉向具有規劃性、整體性、協調性的發展模式,充分考慮各個城市產業聚集和人口特征,制定行之有效的城市群發展規劃。
越是面臨壓力 越要嚴把“環保尺子”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闖 實習生 曾敬
“越是經濟面臨下滑困境,越要堅持定力。”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仁發在報告中稱,環保力度與工業發展呈現“U”型關系,現在到了最艱難的時期,地方政府一定要握好“環保尺子”,挺過難關。
所謂“U”型關系,是指一個地區實行嚴厲的環保政策后,該區域經濟肯定會立即下滑,越是經濟結構單一、依賴重化工產業的城市,越容易“下陡坎”。但挺過臨界點,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后,該地區經濟會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近幾年,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很快“騰籠換鳥”,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而湖北、江西、重慶等中上游省市正在經歷陣痛。
楊仁發表示,沿線省市協同發展必須堅持生態環保一盤棋,中上游城市不但不能因為經濟暫時受影響放寬了環保尺度。相反,還要以更高的標準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目前,全球環境管制有行政命令、市場激勵和公眾參與三種措施。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可采取以行政命令為主、市場激勵為輔的模式,通過立法或者行政處罰,提升工業企業準入門檻,限制重污染工業企業進入,降低工業企業污染排放。同時,通過碳交易等市場手段,提高企業排污成本。
楊仁發建議,沿江經濟結構較好的城市可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引導公眾對工業項目、工程等用“腳”投票,倒逼企業提升環保水平,實現綠色發展。
“三管齊下”創新驅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茜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是關鍵。”武漢大學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表示,長江經濟帶在國內擁有人才、智力密集優勢,是未來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
吳傳清認為,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要推動傳統產業整合升級,依托現有產業基礎,推動生產要素向各類開發區和產業園區集聚,打造一批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與產業基地。積極推動石油化工、鋼鐵等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改造升級,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制度建設、機制創新、分工合作,使產業鏈相關聯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在特定區域集聚,形成具有跨行業跨區域帶動作用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組織形態。在國家已經認定的兩批創新型產業集群中,長江經濟帶有江蘇、浙江、湖北等省15個產業集群入選,占全部創新型產業集群的近一半,這對推動長江經濟帶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培育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同時,積極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沿江省市分布了我國主要的制造業生產園區和基地,在此基礎上整合既有優勢,強化基礎創新能力,打造世界級制造業集群是長江經濟帶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