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武大學生朱志強和媽媽周春連

圖為:武職學生趙璨從戎曾入選女子特戰隊

圖為:地大學生韓磊和他研發的挖掘機

圖為:武漢船院學生王向龍自信陽光
楚天都市報記者郭會橋 柯稱 肖揚 通訊員吳江龍 黃鑫 徐燕 周柳 徐暉 統籌:張屏
近日,“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名單公布,湖北省90多名大學生入選。連日來,記者走訪了他們中的典型代表,記錄了他們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勵志青春。
1 武大“勵志哥”要考研繼續深造
這兩天,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又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坐著輪椅的朱志強。他返校是為備戰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在朱志強身旁,是背著他求學17年的母親周春連。
21歲的朱志強是河南省修武縣人,因罹患先天性脊膜膨出,自出生起便不能正常直立行走。從初三到高三,他都是趴在床上完成學業。2016年,朱志強以高分被武漢大學數學專業錄取。武大時任校長李曉紅盛贊朱志強,趴著學習的他超越了很多坐著的人。
朱志強的輔導員胡法拉介紹,大學不用在同一教室一坐半天,朱志強已不再趴著上課。但經常變換教室,即使有校友資助的電動三輪車代步和同學幫忙,周春連也需常背著兒子上下樓。在這種情況下,朱志強仍是每堂課第一個到教室的,且3年間從未缺課,即便是冬天大雪時。他以優異成績被選拔入2016級數學基地班,擔任了副班長,入了黨,還是本科生第一黨支部組織委員。
“他積極樂觀,熱衷公益。”胡法拉說,入校軍訓時,被允許免訓的朱志強就主動每天6點半到操場幫同學們看管隨身物品。他常利用周末給少數民族同學補課,還加入了助學公益組織。
將升上大四的朱志強打算考研,繼續留在武大學數學。“學校給我和媽媽安排了單人間宿舍,聘她做宿管員,校黨委副書記趙雪梅老師到寢室看我,不認識的同學也幫我拿東西,背我上下樓。”他說,在武漢,他感受了很多溫暖。
2 地大博士住院時寫SCI論文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地質裝備工程專業博士生韓磊獲評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這一榮譽全國僅十人獲得。昨日,記者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園見到韓磊時,他正在寫第6篇預備投稿SCI期刊的論文。令人驚嘆的是,此前他發表的5篇SCI論文中,有4篇是他病中在病房里寫出。
韓磊說,他從小愛科技,2010年考入地大后,他沉迷于學習、創業,大三時,他帶領團隊獲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競賽二等獎,大四時,他聯合同學創業開科技公司。與此同時,他成績一直不錯,獲得了本校碩博連讀資格。
同時兼顧創業和學業,韓磊幾乎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后來他生病住院,仍見縫插針進行專業學習,甚至在病房里發表SCI論文。病情穩定后,他創立了武漢惟傲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不到兩個月就成功簽訂了近80萬元的訂單。
去年4月,韓磊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研發的我國首臺自主知識產權大型正鏟液壓挖掘機SY850H下線交付。這標志著我國在大型、超大型正鏟液壓挖掘機機構基礎理論與技術方面已具備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徹底打破了國外的壟斷。
韓磊說,他依然很努力,現在他早睡早起,用更好的狀態迎接挑戰。
3 柔弱女生從戎入選女子特戰隊
“暑假我雖然在老家休息,卻一天也沒放松,一直在練基本隊列動作技能和演講,為開學后做軍訓教官做準備。”昨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趙璨告訴記者。
趙璨看上去文靜瘦弱,其實身體素質好,特別能吃苦——2015年,18歲的趙璨考入武職,她選擇保留學籍,參軍入伍。2016年,她憑借過硬的綜合素質,成為“全國第一支女子救援隊”隊員,也入選“女子特戰隊”隊員,還獲得了“優秀士兵”等榮譽。2017年,她因訓練時受傷退伍,重回校園。返校后,她立即加入了學校“我的兵”社團。去年,她和另兩名教官承擔起700名方隊的軍訓任務,還教新生們軍體拳。
“直到現在,我還很懷念部隊的生活,那時雖然苦,經常練攀巖等,但鍛煉了我的意志,讓我知道,很多事情我可以做到。”如今擔任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17301班團支書的趙璨說,她希望用退伍軍人的優秀作風影響同學。趙璨告訴記者,上課、就餐在學校東區,班上部分同學住在西區,有人覺得往返不便、鬧情緒,她就主動與每名住在西區的同學聊天,講述自己在部隊的生活,鼓勵同學克服困難磨練自己;班上有同學半夜發燒,趙璨也馬上趕到宿舍送同學去醫院,還留院陪伴一晚;在“學雷鋒月”里中,她帶領全班同學清掃凌家山。去年4月起,趙璨還擔任起校內征兵“代言人”,經常在千余人的大型征兵報告會上演講,鼓勵同學們到部隊去鍛煉自己。
4 寒門學子養活自己反哺父母
22歲的王向龍是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17320焊接英才班學生。這個暑假,他又是一天都沒休息:7月他在武漢一家模具企業做暑期工,掙了1600元生活費。8月,天天待在學校焊接實訓中心練技能,準備參加今年9月舉行的第七屆“嘉克杯”國際焊接大賽焊條電弧焊技能大賽。“我每天6點多起床去訓練,晚上8點多才回宿舍。每天既聽老師講解理論知識,又進行實際操作,有時一天用掉100多根焊條。”王向龍說,去年,他也在這個大賽中拿到了一等獎。
王向龍堅持走到今天非常不易。他出生于湖北枝江農村一個貧困家庭,母親智殘,沒有勞動能力。在王向龍上初三時,在外打工的父親又不幸摔傷,此后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是政府的低保補助和父親打零工收入。當時王向龍就發誓,要靠自己的力量上大學,早些養活家人,不再花父母一分錢。讀中職時,他在學校后廚勤工儉學做洗碗工,寒暑假到枝江一家機電企業頂崗實習。考上大學、到武漢船院報到時,他果然沒找家里要錢,還帶上了他多年積攢的一萬多元做生活費。
如今,王向龍白天上課,晚上自習,周末做兼職,寒暑假去工廠工作。最讓他驕傲的是,上次父親生病后,他用打工攢下的7000多元付了醫藥費。“我不覺得生活艱苦,很多好心人幫助過我。”王向龍說,他經常會擠出時間做志愿者,為社區老人服務,還義務為班上的同學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