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山市羅店鎮馬嶺村黨支部書記 張立
張立,男,1961年9月出生,漢族,大專文化學歷。1979年12月參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京山市羅店鎮馬嶺村黨支部書記,京山馬嘉領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湖北省人大代表、荊門市人大常務委員,優秀共產黨員。
1979年12月至1984年12月,在警衛三師十一團榮立三等功一次,被授予“學雷鋒標兵”稱號。
1985年1月至2005年6月,在京山縣財政局工作,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2005年3月,被荊門市財政局、人事局授予“先進工作者”。
2013年6月,被荊門市委授予“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3年10月,被中共京山縣委辦公室、京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評為“十佳鄉土之星”。
2014年3月,被荊門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荊門市農業局、荊門日報傳媒集團評為“新農村十大創業明星”。
2014年6月,被中共荊門市委授予“好黨員”榮譽稱號。
2015年6月,被中共京山縣委授予“黨員創新創業先鋒”稱號。
2016年2月,被評為京山縣委組織部評為“先進個人”。
2016年2月被《農村新報》、《城市情報-鄉愁》、湖北鄉旅股份授予“2015年湖北省鄉村旅游特別奉獻獎”。
2016年4月,被荊門市人民政府授予“荊門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2016年12月,被湖北省村鎮建設協會授予“2016年度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新鄉賢代表人物”稱號。
2017年11月,被中華大地之光評為第二十八屆中華大地之光“特邀新聞人物”,授予“中華農村創業領導人”稱號。
2018年11月,被評為2018年第二屆中國品牌大會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企業家精神創新人物。
一、心中的目標——共同富裕
2010年,張立開始設計和規劃將自己的家鄉——羅店鎮馬嶺村建造成農村新社區。回鄉之前,張立是北京永泰源商貿公司的總經理,他在五年內將一個全新品牌打造成布鞋行業的一流品牌,年銷售額達五個多億,每年收入穩定。
2009年起,張立開始考慮回家鄉投資,在改變家鄉面貌的同時,帶領家鄉群眾共同致富。張立明白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就先從北京的三個老鄉開始,通過與他們聊天、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并征詢大家的意見。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溝通交流,在北京經營建材的馬志強、馬愛國不僅接受了張立的想法,而且還主動在其他地區的老鄉面前宣傳張立的主張。
2010年的春節期間,張立的《關于返鄉建設馬家嶺的初步設想》被馬嶺村二組外出經商人士爭相傳閱。大家看后都顯露出了興奮和激動,因為這個設想不僅要把全體村民變為股東,而且還會無償為村民提供住房,免費為老年村民提供養老,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經營,共同致富。
2011年5月6日和9月26日,張立先后兩次邀請、組織馬嶺村二組在外經商的部分老鄉回到老家,與在家的村民一起討論新農村的建設方案:從土地流轉到人員安置、從建設規劃到產業發展、從建設項目到建設期限,方方面面,反反復復,張立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宣傳、說明,得到了全體村民的一致同意與支持。
2012年的大年初一,伴隨著新年的鞭炮聲,張立組織動員在家的村民報名入股京山馬嘉領家業科貿有限公司,當天村民的報名參股達到了100%,申報的原始股金超過了1000萬元。正月初七,他又組織全體股東進行依法選舉董事、監事,為組建公司開展工作、建設家鄉鋪平了道路。
二、認準的道路——堅定不移
2012年,在同村伙伴們的支持下,馬嶺村的改造建設正式動工。張立毅然辭去了北京永泰源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職務,放棄了近20萬元的年薪,還貼著電話費、差旅費,三年不要一分錢的報酬,一心一意撲在馬嶺農村新社區的建設上。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常年沒有周末、沒有午休,有時一天三頓飯都吃不上……就這樣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張立自籌資金近5000萬元,伙伴們的信任、鄉親們的支持給了張立無窮動力。總體規劃、圖紙設計、產業篩選、工程開工,這些在常人看來十分復雜且費神的事情,張立一人處理得井井有條。住宅樓動工、休養所動工、黑山羊養殖場動工,每個工地上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張立每天工作都在12小時以上,沒有午休,更沒有雙休。
工程按時竣工了,張立的身體卻明顯的削瘦下去了。年底,北京永泰源商貿有限公司的法人邀請張立回北京公司,勸說他照顧好自己身體的同時輕松工作,卻被張立婉言拒絕。張立認為,現在馬嶺村的建設才剛起步,眼前看建設、以后看產業,他下決心要把馬嶺村帶到一個發展的良性軌道上,否則自己的良心上不會得到安寧,馬嶺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既然已經開始,就要做到最好。
三、三年建設,初顯成效
跟其他村一樣,馬嶺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田都閑置下來。老年人靠打零工和子女補貼過日子,收入均很低,也沒有任何產業。張立意識到,想要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修路建房遠遠不夠。村民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幢嶄新的房屋,而是充實美滿的生活。
張立從住房、土地、人員安置和產業四個方面著手規劃,馬家嶺新農村建設第一期方案順利實施。經過統一的規劃設計,實施拆一戶還一套的原則,馬家嶺的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房。其次,張立以土地入股形式,重新盤活馬家嶺荒置的土地。經過專業開墾,耕地重新得到利用,有機蔬菜大棚依次排列。
房屋集中規劃建設后,村里多出來的空地被用來修建產業基地。馬嶺村整體的土地收益一部分服務于村中的公共設施保養,另一部分用來修建馬家嶺養老中心。包括現金入股和土地入股在內,凡入股村民,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都可免費在養老中心生活。身體健康、尚能工作的老人,可以在馬嘉領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由公司支付工資。
安置好村民、建設完基礎設施后,下一步便是挖掘和發展產業,提高馬嶺村的經濟能力。經過馬嘉領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多位股東的考察、商議,馬家嶺最終確立“5+2+1”的生態產業發展模式。以黑山羊養殖、有機蔬菜、泥鰍、營養大米、花卉苗木為主要產業,未來以鄉村生態旅游為發展目標,馬家嶺開始了別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隨著黑山羊養殖基地的擴大、有機蔬菜的對點直銷,所需要的勞動力越來越多,馬家嶺逐漸將村里周邊閑散的勞動力也吸納進來。
2015年,為了帶領全村群眾共同致富,形成和諧文明的新社區,馬嶺新村注冊成立京山嘉佳福種植專業合作社,解決了老年村民無力種地、年輕村民收入過低問題,實現集約經營、規模種植,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村民實際收益。
四、馬不停蹄,直達夢想
經過三年的建設,馬嶺新村已初具規模。全村90%的村民已經搬遷至社區,社區住房超過150戶,修建社區道路近8公里,綠化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修建污水處理池兩個,建設黨員群眾服務中心1200平方米,文化廣場5800平方米,興辦工業項目三個,涉農產業四個,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馬嶺模式已經顯露出優越和活力。如今,馬嶺村已經成功解決政府投入無動力、村民持續收入無支撐、空巢老人無人養的困境。
對張立來說,五十歲之前,他全力以赴、順勢而行,希望有所成就。五十歲之后,張立已看淡個人榮辱,如他所說:“我想為家鄉做點事情,想讓生我養我的地方變得更美,讓鄉親們過得更好。股東們信任我,我就要把事情做細、做實、做好。”
人的一生所經歷的種種,都將成為日后人生埋下的伏筆。他當過兵,練就不怕吃苦的個性;跑過市場、做過管理,知道如何將團隊利益最大化;出生基層一路奮斗,他知道甘苦自有來回,因而對小我看得極淡。可也許正是心中無小我之人,方能做出成就大我之事。
張立只是一名普通的黨員,面對全體村民、全體股東,他用他的言行感動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也向全體股東和全體村民交了一份讓人滿意、敬佩的答卷。張立自覺履行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職責,在政治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在生活中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用自己的行動體現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胸懷和風采,在普通的崗位上體現著人生的價值。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