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軍隊離休退休干部六中心正師職退休干部 徐宗元
徐宗元是武漢市軍隊離休退休干部第六服務管理中心正師職退休干部,原武漢市市委常委、武漢警備區政委,今年75歲。
徐宗元用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用一個革命軍人的責任,20年來義務幫扶新洲鳳凰鎮,帶領鄉親們從原來湖北十大貧困鎮之一,提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由昔日的窮鳳凰變成今天的金鳳凰。他的事跡在中央、省、市等媒體多次進行過宣傳報道, 從2002年至2013年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十大扶貧突出貢獻個人”、“湖北省優秀志愿者”、“湖北省優秀老區工作者”、“感動荊楚.十佳杰出老人”等榮譽稱號。2014年分別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了“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被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被總政治部、民政部被授予“全國軍休系統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被中國老齡委授予“全國老有所為楷?!?榮譽稱號。2019年3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一、人民情懷 心系老區百姓
1998年,時任武漢警備區政委、武漢市委常委的徐宗元,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對口調研、扶貧新洲鳳凰鎮。剛踏上這片土地,他就感受到了這個革命老區的貧瘠和落后,看到那里的鄉親因為沒有路,生產的土特產品賣不出去;因為上不起學,好多孩子輟學在家;因為沒有技術,守著山林確不能致富,徐宗元暗下決心:“鄉親們不脫貧,我就不脫鉤”。 一年后,徐宗元退休,市領導推薦他負責漢口王家墩中央商務區的開發,他拒絕了這個眾人眼里的“肥差”,帶著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踐行服務人民的政治承諾,扎根老區。
從1999年到2019年,這20年間,他下田間,到地頭,進山林,入農戶,與村民談心,徙步走遍了19個行政村187個自然灣,累計行程26000里,撰寫了58份、約30余萬字的老區調研報告和建議。這20年間,他為老區爭取政策、籌集資金,引進企業為當地農民獲得家門口就業崗位100多個,幫農民增收500多萬元。這20年間,經他對口幫扶的革命老區鳳凰鎮,財政收入從過去的183萬元躍升到30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530元躍升到一萬多元。
不是家鄉,卻魂牽夢縈;沒有親屬,卻時刻牽掛。徐宗元把自己扎根在新洲鳳凰鎮,與鄉親們同吃同住、與村干部們促膝談心,與企業反復磋商。他總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職務如何變遷,不變的是本色,不忘的是初心。徐宗元對老區人民的付出,深深地刻在了大家的心中,在當地村民發起的“老百姓心中最可敬的人—徐政委”簽名活動中,數千村民自發在長幅上簽名稱頌,3萬干部群眾制作牌匾,贊譽他是“鳳凰赤子”。
二、執著追求 堅持扶貧20載
“扶貧這條路不好走,但是我走定了?!边@是徐宗元立下的誓言。他每次到鳳凰鎮,白天下鄉調研,晚上就住在農戶家。整理資料、撰寫材料,有時一呆就是一個星期,就算是回到了位于漢口的家中也沒閑著,查閱文件、搜集信息、做好筆記,為的是能夠多掌握點情況,多提供點思路,為鄉親們多出出主意,多想點辦法。正是有這種執著追求的精神和堅持不斷的學習,20年來,他從一個扶貧新手變成了現在的扶貧專家。
改變貧困,首先是要修路。徐宗元同志四方籌資,帶著鄉親們修出了當時武漢市第一條也是最長的一條通村公路,解決村民出行難題。逐漸地,鳳凰鎮興建了自來水廠,拓寬硬化了村灣公路,改善了小型水利設施,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民生工程,使群眾行路難、灌溉難、飲水難的問題逐步解決,這都與他孜孜不倦地努力密切相連。
慢慢的,鳳凰鎮的面貌在發生改變,以前一窮二白的生活正在發生變化,但徐宗元并沒有放慢腳步,他意識到光靠傳統的農耕并不能帶領大家共同致富,而是要興產業、重推廣。他深入研究了將軍山村油茶種植歷史,寫出了油茶種植的可行性調查報告,大力推廣油茶種植,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的鳳凰鎮油茶種植面積達8000多畝,為村民帶來600余萬元的收益。到2016年,鳳凰鎮已提前完成了脫貧,正穩步邁入美麗鄉村建設的行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關注和重視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問題,提出了到2020年要實現全面脫貧,要打贏脫貧攻堅仗。徐宗元同志從中看到了鳳凰鎮再次騰飛的希望。他認真學習了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1號文件,特別是文中提出的“家庭農場”這個新概念,這與他正在著手創建的家庭合作化的想法不謀而合。農歷正月初五,徐宗元來到鳳凰鎮與鎮領導一起學習中央1號文件,并召集各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站辦所負責人和機關干部一起學習研討。
2014年,徐宗元同志就發展家庭農場進行調查,撰寫了《關于新洲區鳳凰鎮發展家庭農場的調查》,并提出加大扶持力度的建議。為了適應大眾化旅游時代的發展,以產業帶旅游,用旅游促產業,又寫了《建設鳳凰谷發展旅游業》的設想,如今這2份藍圖在鳳凰鎮都得到了實現,今天的鳳娃古寨就是最好的鑒證。
在扶貧攻堅、創新發展的道路上,徐宗元永遠在前行。當鳳凰鎮完成了蛻變后,他更注重的是思想觀念上的更新,更在意的是可持續發展。于是為村干部解除思想負擔、為企業合伙人協調處理關系、為村民們灌輸新知識成為了他的主要任務,他樂此不彼地往返于漢口——新洲,為的就是那句承諾,為的就是那份堅守。
三、務實作風 打造“美麗鳳凰”
徐宗元求真務實的作風在他的書房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書房的書架上除了軍事類書籍,就是一本本裝訂整齊的剪報,分類為致富典型、專項調查、農村政策等專冊,這都是他20年來對每個引進的項目所付出的心血。
鳳凰鎮是個農業小鎮,3萬畝農田,其中一半農田靠從鄰近的麻城市買水灌溉,加上泵站與渠道毀壞,農民購來的水,常常送不到田中。為了解決灌溉難問題,徐宗元跑遍全鎮36個泵站和40公里長的水渠,摸清泵站與渠道的具體情況,參與協調上下游各村之間的矛盾,與相關部門協商,爭取項目和資金。如今,鳳凰鎮已有塘堰66口,全部泵站與水渠整修一新,確保田地可抵御旱澇災害。
曾經,鳳凰鎮引進種植甜杮、楠竹、龍須草等,都沒有形成規模和效益。徐宗元通過深入農戶走訪、實地查看和論證研究,提出鳳凰鎮調整產業結構必須做到“苦干不苦熬,大干不白干,必須因地制宜,久久為功”。當他從報紙上看到湖北省政府將從2010年開始連續3年每年列支1000萬元用于發展烏龍茶這個消息時,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感到發展茶葉產業有政策導向、有資源優勢、有市場潛力、有種植基礎,值得在鳳凰鎮試一試,于是提出了種植烏龍茶的建議,得到鎮黨委、政府的重視。
他和鎮領導深入調研,走訪企業和致富能人,召開座談會,宣傳發展烏龍茶的廣闊前景和有利條件,動員了5家企業投資種植烏龍茶。第一年從福建引進金觀音品種,在荒山荒坡開發種植2000多畝,長勢十分喜人,鼓舞和激發了種植熱情。經過4年多努力,5家企業連片開發建設標準化茶葉基地6230畝。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綠裝”,每年可吸納300多農民就近從業,為農民人均增收近2000元,公司每年支付農民的工資達230多萬元。2018年,鳳凰鎮實現財政收入1.125億元,人均收入17510元,增幅居新洲區前列。
四、高尚品格 鑄就荊楚楷模
接觸過徐宗元的村民都知道,這位退休老干部作風淳樸,絲毫沒有“大?!钡募茏?。初到鳳凰鎮時就和當地基層干部“約法三章”:不要陪同調研、不要管飲食起居、不搞迎來送往。20年里,徐宗元每次去鳳凰鎮,都是他自掏腰包坐最早的班車,然后到麻城轉車,再步行幾十公里才能到達,從來沒有使用過公車。有兩個被扶持幫助發展起來的企業先后贈送了兩臺轎車給他,都被他轉贈給了鳳凰鎮政府。
徐宗元對自己克勤克儉,近于苛刻與吝嗇。他退休收入可觀,可他從不為自己多花一塊錢,把節省下來的錢拿去資助困難家庭。在20年的扶貧工作中,他多次獲得省、市表彰先進個人的獎勵,都悉數轉手捐獻給了老區,累計捐助達到7萬元之多。
2013年,徐宗元的老伴不幸患了腦瘤,每次看病住院他都沒能好好地陪伴在身邊,只要鳳凰鎮一個電話,他就又匆匆地趕到鳳凰鎮去了。為此子女們有怨言,他對老伴有愧疚,但是面對鄉親們的期盼,一個老黨員、老軍人的胸懷讓他義無反顧地堅守在扶貧路上,幫老區百姓“挖窮根、奔福路”,當有人問他這樣做值不值,他就一個字“值”!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徐宗元同志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無論在職還是退休,他都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始終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初心之源。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中央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這些都意味著農村的全面發展和繁榮的好時代到來了。在新的時代洪流中,徐宗元更有信心在身體條件允許下繼續行走在義務幫扶之路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