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學習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打造“善治”宜都為目標,堅持黨“建引領、網格治理”,以支部建在網格上、需求滿足在網格內、素質提升在網格里、平安實現在網格中為思路,著力打造“雙基強化、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試點縣市,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強化試點機制保障,細化網格支部建設。將“雙基強化、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試點任務列為全市改革“一號”項目;集中整頓13個“軟弱渙散”黨組織,培育50個“磁鐵支部”、33名“五強書記”,組建1個旅游區域黨委、4個片區黨委、7個聯村黨委;對全市998個網格進行重組,成立483個網格支部,11個網格黨小組,建立46個“紅色物業”“家+驛站”,將治理觸角延伸至小區、街巷和樓棟,共開展社區志愿服務880批次,解決群眾實際問題332個,20種小區治安亂象得到有效治理。
深化群眾自治,激活“善治”動能。全面修訂全市155個村(社區)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并通過合法性、先進性審核;推進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工“三社聯動”,組建業主委員會、志愿服務隊、治安聯防隊等各類自治組織507家,成立志愿服務隊389個,構建黨組織領導的“一元多核、多方共治”的治理格局;建立家庭文明誠信檔案。目前,宜都市在尾筆社區、鄧家橋村培育試點,建立了1個數字化平臺和2個展覽館,培育成熟后在全市推開。
增強法治保障,打牢“善治”基礎。建立市鄉村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近三年來,共參與調處糾紛1047件,參與民主決策529次,辦理法援案件1023件,構建社區一刻鐘、農村半小時的“法律服務圈”;建立由7名調解員和50名專家組成的“聯合專業調解委員會”,形成“1+N”多元協調共治模式;建立“警格對接”機制,推進“雪亮工程”6018個視頻探頭的“建聯管用”,開發“宜都一家親”手機APP,為基層社會治理筑牢智治支撐。
推進德治建設,把握“善治”航標。開設市、鄉、村三級道德法治大講堂,組建“一團七隊”和“百姓宣講團”,定期邀請各領域領軍人物、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開展專題講座;在11個鄉鎮(街道)和50個村(社區)試點單位培育試點,通過開展“6個半小時志愿服務圈”特色活動凝聚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加大典型選樹,共表彰身邊好人、道德模范235名,5人當選“中國好人”,11人當選“荊楚楷模”“湖北好人”。弘揚“五美文化”和培育“四福”新家風,結合農民豐收節等特色節慶,表彰“十星”級文明戶3萬多戶,村民參與率達到95%以上,形成道德風尚較量。
選送單位:宜昌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辦公室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