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眺望雋水城區。劉建平 攝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 雋組宣)一條條綠色產業帶連村串寨,一名名基層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一個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和諧文明鄉風蕩漾在青山綠水間……仲夏,筆者走進地處幕阜山脈的通城縣,一個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撲面而來。
近年來,通城縣立足鄉村實際,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打造5條黨建示范帶,一條示范帶輻射一個區域,由點及面,覆蓋全域,推動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實現黨建與發展“深度”融合,呈現出一個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畫卷。

美麗鄉村左港村。劉建平 攝
強基固本 提升百姓幸福感
一條條公路繞山轉,一根根自來水管潤農家,一棟棟青瓦白墻的樓房林立……五里鎮左港這個昔日窮山村,華麗變身為美麗鄉村的示范,秘訣在于:黨建引領,為基層治理注入紅色力量。
2019年7月,咸寧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委書記熊亞平深入基層調研發現,該縣存在少數基層黨組織弱化軟化、農村基礎條件相對落后、農村思想文化宣傳薄弱等問題。為補齊短板,強基固本,組織召開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專題會,研究并決定以雙大線、G353通城段、五保線、G106通城段、通四線沿線村(社區)為重點,高標準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5條示范帶建設。
“示范帶建設主要包括基層黨建提升、基礎設施提升、綠化提升、人居環境整治、綠色產業發展、綜合治理等6個方面的建設任務,是一項提高基層黨建水平、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全面系統性工程。”通城縣委副書記楊修偉說出了初衷。
入夜,走進大坪鄉水口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仿佛走進了城市公園:群眾伴著悠揚的提琴聲,跳著拍打舞;孩童三五成群,嬉鬧在文化廣場上。
“新建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是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文化廣場已被納入全省100個綜合文化示范廣場。”村支部書記劉漢平邊跳舞,邊吐露家底。
一個時期以來,干部群眾反映強烈的就是村級陣地小,功能不完善、辦事不方便,不如村民家亮堂。該縣從陣地建設抓起,以“減少行政化、增強服務性”為原則,樹形象提功能,在一減一加中提升黨建實效,重點打造“一室、一廳、一廣場”,整合完善衛生室、養老服務中心、村郵站、電商中心功能,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變成宣傳中心、文化中心、服務中心。去年至今,全縣改擴建村級陣地17個,新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45個。
“要是在去年,碰上這天氣,外面收購車進不來,西瓜得爛在地里。”在雙大線示范帶大坪鄉方仕村段,筆者碰到了正在賣西瓜的種植大戶吳波。
雙大線示范帶覆蓋大坪鄉3條交通干道及沿線水口村、方仕村、來蘇村、南山村、花墩村等13個村(社區)。2019年8月1日,通城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示范帶建設指揮部在大坪鄉水口村鐵路坪掛牌,正式啟動雙大線示范帶建設。
示范帶創建以來,沿線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功能更完善,基層服務得到提升,基礎設施明顯優化,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用老百姓的話說,路好走了,辦事方便了,農產品俏起來了,口袋鼓起來了,日子越過越舒心了。
“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支撐,打造5條黨建示范帶、綠色產業帶、生態旅游帶,形成基層社會治理強大合力。”忙碌在雙大線示范帶現場的通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熊斌說道。
通過一年的努力,五里大道、106國道繞城公路、柳堤濱河公園、雁歸橋等一批民生重點項目建成,農村公路再提檔升級;河道水系治理、灌區節水改造、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全面實施。

G106通城段綠色產業示范帶。劉建平 攝
建強堡壘 領跑鄉村振興“加速度”
走進麥市鎮井堂村,葡萄基地碩果累累,前來休閑采摘的游人笑語盈盈。
“從土地流轉到銷售,村里熱心當好店小二,我一心一意種葡萄。”井堂村雞籠山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王小平從當初百多畝的葡萄園到帶動周邊村莊種植400多畝,帶動了200多名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
“新建的水果基地,種植了火龍果、百香果和西瓜,集體經濟年收入過5萬元。”井堂村支部書記葛先富高興地說。
在井堂村水果基地旁邊,還有一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紅石村蔬菜基地。
“由于紅石村耕地少,是典型的山區,一部分村民搬遷到了麥市集鎮附近居住,所以在靠近集鎮的井堂村租賃了20畝基地,種植蔬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負責收購,帶動20多戶貧困戶就業脫貧。”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駐紅石村工作隊隊長笡寧介紹。
紅石村是山區的軟弱渙散村。2018年村委會換屆選舉,通城縣大力實施“紅色頭雁”工程,結合此次村“兩委”換屆,在選育環節用足力氣、下足功夫,選好了主心骨,建強了戰斗堡壘。
當兵轉業的何江龍當選村書記,有著8年兵齡的何爭勝當選為副書記。當時何江龍25歲,何爭勝26歲,是該縣最年輕的村級“帶頭人”。
“當時村里欠債60多萬,我們一點也沒有退縮畏難!”有著軍人鐵性的何江龍敢闖敢做。
面對村“兩委”班子服務發展能力不夠,致富難、缺少富民產業等問題,他從支部弱化虛化抓起,狠抓支部建設,在支部的帶動下,村里成立了中藥材、油茶產業合作社,吸引黨員、貧困群眾參與其中,幫助村民戶平增收2000元;把支部建在產業上,通過黨員干部帶頭經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扶貧超市,銷售村里的農副產品,一年收益20多萬;新建光伏發電,村里大理石廠以及蔬菜基地帶來的收益,一年有11萬的村集體收益,村支部一躍成為鄉鎮“紅旗”支部。
“我們大力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對村(社區)‘兩委’班子進行聯審把關,讓年富力強的村干部大展身手。”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熊斌介紹,全縣221名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大多是30歲左右且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其中37名是致富能手、返鄉創業人員,占比達到17%。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為通城縣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力支撐,僅2019年,全縣完成12個貧困村出列,“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有效解決,貧困綜合發生率降至0.28%,省定貧困縣順利脫貧摘帽。

麥市鎮冷段村月季莊園。劉建平 攝
環境整治 鄉村更美更宜居
一場山雨過后,G106國道兩旁屋舍儼然,村莊在滴翠的桃樹、桂花樹掩映下宛如世外桃源。
馬港鎮九嶺村位于通城縣南端,106國道由此入湖南,以前亂建、亂圍現象比較嚴重。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公路沿線首當其沖;拆圍建戰斗打響后,干群主動參與。
如今,公路沿線村前屋后變了樣:公路景觀樹生長正茂,騰出的地方成了綠村環繞的步道。
“村莊整潔了,我們住在這里也舒服,親戚朋友來了,別提多羨慕!” 村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污水處理讓河道更整潔,還用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水沖廁所。村莊美得像一幅畫,大家心氣十足,都想著怎么把日子過得更甜!” 何婆橋村村民徐素林更高興,他正張羅著把原來的扁擔、鐵桶、糞勺收起來。
環境變好了,一些在外居住的人又搬回來了。
村民付新華遠嫁多年,離婚后居無定所。想申請回娘家落戶,村民知道后,紛紛表示同意。村兩委見她沒有經濟收入,安排她當村里的保潔員,一年8000元。
“我不僅有了家,還有了穩定的工作!”付新華滿是感激的說。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抓手。該縣以黨建引領,把提升城鄉人居環境作為全縣的重點工作來抓,以高速公路、國省道和縣級主干道沿線,河流水庫沿線,鄉鎮集鎮、高速公路出口和旅游景點沿線以及村莊沿線為重點,扎實開展清、拆、改、種、建“五大百日攻堅行動”,推動一批中小村提標升級,實現由“以點為主”向“由點帶面”的歷史性轉變,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變化,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如今放眼通城,大坪內沖中華古瑤第一村、五里左港善源谷、北港醉美橫沖、四莊清水畫廊、雋水錦繡油坊等一批美麗鄉村示范點魅力綻放,沙堆港背、石南梅港等7個省定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全力推進,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四莊鄉清水畫廊十里荷香。劉建平 攝
鄉賢自治 文明鄉風樹起來
“鄉里鼓者鄉里鑼!”在馬港鎮石溪村,一直保留著良好的喪葬習俗,凡是村里老了人,合村幫忙出力,不要任何報酬,也不大擺筵席。
一直以來,通城人追求“生前贍養父母恩,老后不必花錢論!”的厚養薄葬喪葬理念。隨著村民經濟的逐漸提高,盲目攀比,鋪張浪費之風在農村盛行。
“成立紅白理事會,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鄉賢擔任會長,積極發揮鄉賢、模范帶頭作用,引導群眾自覺抵制鄉村陋習,徹底改變當前村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吃喝浪費等嚴重問題。”通城縣委副書記、縣長劉明燈開出治理藥方。
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的北港鎮橫沖村在這方面先行一步,已經形成以黨建為核心,村民自治、社會協同共治的運行機制,多次召開屋場會,群策群力完善農村綜合治理。
“由鄉賢帶頭,建成活動場所,成立文明理事會,通過言傳身教、以身說法,推動形成知榮辱、樹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完善我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綜合治理。”橫沖村書記袁明單自豪地說。
“跟著好人學好樣,跟著混混學壞樣。”橫沖村6組一年輕村民早年交友不慎,不小心染上了毒癮,通過鄉賢文明理事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村委會工作人員的談心勸解,他痛改前非,在一企業當上了門衛。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他如今成了家,有了子女,一家人和樂洋洋。
以鄉風文明為保障,以治理有效為基礎,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通城走出一條鄉村善治之路。
目前,該縣以G353通城段、五保線、通四線、雙大線、G106交通主干道為主脈絡,建設黨建示范帶,連接覆蓋全縣11個鄉鎮、 185個基層黨組織,在全縣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各具特色、覆蓋全縣”的基層黨建綜合展示平臺。
激活黨建引領新活力,建強紅色堡壘,打造綠色產業帶,通城正在書寫基層治理新答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