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記者張揚 通訊員張靜)11月17日,原湖北省文聯主席、著名劇作家沈虹光做客“荊楚文藝名家講堂”(第七期),與網友分享她66年“追戲”生涯。近兩個小時的直播里,這位可愛的老太太從河南常香玉說到武漢陳伯華,從票友曾經百元大鈔“打賞”講到漢劇如今只剩一家半,談到高興處還不時亮上幾嗓子,為近10萬網友展示了傳統戲曲的魅力。
“打賞”百元大鈔一疊疊往上摔
沈虹光與戲曲結緣,始于1953年,當時她還未滿6歲。常香玉代表作《拷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大花臉,很嚇人”。
彼時,正值傳統戲曲巔峰,漢劇陳伯華、豫劇常香玉、湘劇彭俐儂、粵劇紅線女、桂劇尹曦等梨園魁首紅極一時,知名度堪比今天的頂流明星。
回憶那些年,沈虹光津津樂道:“豫劇交響樂《朝陽溝》演出,返場時全場觀眾起身拍掌合唱‘親家母你坐下,咱倆拉拉家常話’,場面十分震撼。”“黃梅戲《余三勝軼事》到北京演出,正唱著,一排觀眾站起來,舉起牌子‘余氏宗親歡迎余三勝進京’”,與如今某某歌星后援會的舉動無異。
直到2005年,荊州花鼓戲來漢演出,五塊錢門票仍是連演連滿。和平劇場演出《狀元與乞兒》時,票友“打賞”更是百元大鈔一疊疊往(臺)上摔,比直播間的“大哥”還要闊氣。
“我們這一代人,有沒有不知道戲曲的?大概有,但肯定不多。”

“如今的年輕人竟然不知道陳伯華”
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節,一名年輕記者采訪沈虹光,詢問湖北有哪些地方戲。時任省文聯主席的沈虹光介紹起最有代表性的漢劇,繼而說到曾經轟動京華的陳伯華。
“誰,誰?”記者打斷了她。沈虹光非常意外:“如今的年輕人竟然不知道陳伯華了。”
漢劇的凋敝零落肉眼可見。全省只剩下一個半漢劇院團——“省漢”合并到地方戲曲劇院,沒有單獨建制,茍延殘喘;市漢劇院,艱難度日。就連“唯一的漢劇小生”余少群,也被挖到上海改唱越劇了。
老一輩優秀演員年過半百,而青年演員“青黃不接”,楚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等數十種地方戲生存狀態同樣不容樂觀。有一次,沈虹光到武漢長江大橋橋頭堡下觀看民間演出,與一女演員交談,了解到她是某縣劇團的,科班出身卻流落街頭賣藝。
“地方戲為何日漸冷落?有時是我們自己把觀眾推走了。”2011年,沈虹光向大學生介紹湖北地方戲曲之美時,坦言湖北地方戲發展堪憂。

地方戲傳承必須用方言唱
“藝術不是說教,不能強迫人家看,不能硬性灌輸,藝術只有一個手段,就是靠魅力去吸引人,要讓人看好戲。”沈虹光說,地方戲曲最動人的魅力,在于原汁原味的方言聲腔,“為什么唱意大利歌劇要用意大利語,唱法國歌劇要用法語?因為語言有音樂性!”
沈虹光以荊州花鼓戲《王瞎子鬧店》為例,分別用普通話、武漢話和荊州方言念起唱詞。“一呀二呀三哪,三哪二呀一呀……”普通話、武漢話效果平平,唯獨荊州方言韻味十足。
在沈虹光看來,地方戲具有依字行腔的規律,演唱必須與方言的字音字調相吻合。不僅如此,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更意味著家鄉的聲音,父母的聲音。
然而,在一些年輕地方戲從業人員中,說不說方言竟然成了一個新問題。時常有縣劇團來漢演出,沈虹光請他們說當地方言,對方卻擔心武漢人聽不懂。對此,沈虹光直言很困惑,“外國話都可以打字幕,我們的方言難道比外國話還難懂?”
至于圈內關于方言“土”“俗”的爭論,沈虹光認為不值一提,“老百姓喜歡就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