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褚金麗、王田甜)5月21日,在第28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第50個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新洲區人民法院聯合區園林和林業局、農業農村局、漲渡湖街道辦事處及武漢市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在漲渡湖濕地舉行共建武漢法院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示范點(新洲漲渡湖片區)簽約暨揭牌儀式。
市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市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會長李雙利,新洲區副區長張再強及來自區法院、區農業農村局、區園林和林業局、漲渡湖街道等單位領導同志參加儀式。

簽約揭牌儀式現場。李金星 攝
儀式上,李雙利副院長代表武漢市兩級法院,對全市首個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示范點的正式啟用表示熱烈祝賀,對新洲區政府及職能部門、市法學會民商法學研究會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謝。
李雙利副院長表示,此次法院聯合政府、學界,共同打造全市首個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示范點,是兩級法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凝聚生態環境保護的司法、行政社會力量,實現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和整體保護的有益探索。
李雙利副院長指出,基地示范點要作理念上的先行先導,機制上的先行先試,為其他地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全市兩級法院要切實增強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立足基地建設,加強規則探索,提高生態環境司法修復的實效,積極推進各方聯動,實現行政執法與司法的有效銜接,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的相互促進,引導全民參與,營造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努力做好“司法+”文章,以生態司法之力,助力打造生態法治旅游、生態鄉村建設、漲渡湖濕地教育品牌。

武漢法院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示范點(新洲漲渡湖片區)。李金星 攝
張再強副區長表示,漲渡湖的本色是“紅色”,漲渡湖群眾為抗日戰爭時期“武漢保衛戰”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漲渡湖的底色是“綠色”,280平米的湖區水質清澈、煙波浩渺,一派水鄉澤國秀麗風光。2002年,漲渡湖濕地被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江示范項目確定為還長江生命之網示范區,是我省第一個被世界性環保組織參與保護的濕地。漲渡湖地區的生態保護工作,離不開全市法院、各共建單位、行政執法機關的積極支持和全力保障。今后,區政府將全力以赴支持好、配合好、保障好基地的建設、維護、管理等各項工作,打造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新樣板”,形成司法促進長江生態環境修復的“新品牌”。
據了解,六家共建單位將按照共建協議的約定,以基地為平臺,開展恢復性司法實踐與研究。兩級法院將充分貫徹恢復性司法理念,找準環境資源案件替代性修復責任方式與基地生態修復需求的結合點,將漲渡湖基地作為恢復性、替代性裁判內容的執行場所,同時統籌整合生態環境修復費用以及服務功能損失款項,依法探索生態修復資金在基地的科學合理使用;新洲區農業農村局、新洲區園林和林業局、新洲區漲渡湖街道辦事處作為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行政主管部門,將結合濕地保護和修復需要,為法院替代性修復裁判內容提供專業支持,同時協助法院對基地修復判決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驗收;市法學會民商法研究會將利用其學術交流、學術研究的平臺功能,充分發揮人才聚集、學術引領優勢,結合漲渡湖基地實踐組織研討,就民法典綠色規則、環境資源審判的前沿問題開展研究,為民商事審判、環境資源審判提供智力支持。

單位代表實地調研漲渡湖小學濕地生態教育基地。李金星 攝
共建單位的代表們還實地調研了漲渡湖小學濕地生態教育基地和新洲“網紅打卡點”——水杉林。在漲渡湖小學,看著同學們親手制作的“標本畫”、有百年歷史的刺杉樹根標本,及滿墻的濕地科普掛畫,代表們真切感受到“濕地即校園,生態即課本”。李雙利副院長表示,示范基地的建設,就是為了將法治元素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環節,構建全方位、各環節生態系統保護,切實推動人文、自然生態環境的優化傳承。
武漢法院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示范點(新洲漲渡湖片區)簡介
武漢法院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示范點(新洲漲渡湖片區)設立在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武漢市東北部的長江北岸,是長江、倒水、舉水三條河流環繞漲渡湖而構成的低洼濕地,分布有湖泊、灘涂、沼澤、水塘、水渠、水田,漲渡湖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多樣的功能生境,孕育并保持了該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多種保護鳥類重要的繁殖地和棲息地,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2004年7月,武漢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市級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

共建漲渡湖司法修復基地示范點,旨在貫徹“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沙”的重要理念,實現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與提升,協同推動漲渡湖濕地公園建設、泛漲渡湖田園綜合體建設,合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生態環境。
各共建單位將立足基地示范點的打造,共同開展生態修復、法治宣傳、理論研究等系列活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