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們從救亡圖存的舊中國走來
它們從烽火連天的硝煙中走來
它們講述著開天辟地的歷史必然
它們見證著建黨百年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
致敬
了不起的它們

1月15日拍攝的中共二大會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922年7月,上海。悶熱潮濕的夏天令人困倦,但聚在輔德里625號的12名青年卻精神亢奮。他們,代表當時中國共產黨的195名黨員秘密參加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自由民主的新世界,在年輕人的熱情里展現。
大會起草了11份文件,其中便有首部《中國共產黨章程》。擁擠的石庫門里,與會者字斟句酌。8天,3次全體會議;6章、29條的黨章等文件,逐條起草、討論、修改,最后表決、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內的復原場景(2016年攝)。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
由于工作關系,有個叫張人亞的中共黨員接觸并保管了一批黨內文件,中共二大的決議案也在其中。
他是一名清瘦的銀匠,曾領導上海金銀業工人運動,也曾手書心愿,希望成為“一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工具”。

2020年6月23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藏品保管部的工作人員展示張人亞和他的親屬保護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的一晚,寧波霞南村萬籟俱寂。張人亞沒打招呼地推開家中大門。父親張爵謙看到兒子十分驚喜。張人亞卻單刀直入,將一大包文件交給父親,再三囑咐他好好保管。
漏夜相逢,父子倆都沒想到這是此生最后一面。
兒子的托付該怎么完成呢?
就這樣,張爵謙編了個“不肖兒在外亡故”的故事,在鎮東面為張人亞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接著用油紙裹好文件,秘藏進空棺里。

張人亞衣冠冢。
與父親匆匆一別后,張人亞輾轉上海、蕪湖,繼續在地下進行共產黨工作。
隨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張人亞前往瑞金。在蘇區,他先后擔任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出版局局長兼印刷局局長。
長年的忘我工作,張人亞積勞成疾。1932年12月23日,張人亞病故于從瑞金去長汀檢查工作的途中。此時,他只有34歲。

這是影印版的《紅色中華》報。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1933年1月7日出版的《紅色中華》報上,一篇《追悼張人亞同志》這樣寫道:“在粉碎敵人大舉進攻中徒然失掉了一個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
新中國成立后,尋子,成了耄耋老人張爵謙的唯一牽掛。
在報上登尋人啟事、通過組織關系去找……用盡一切辦法,張爵謙只想把空墳里的秘密親手交還到兒子手中。
百尋無果。
兒子是共產黨員,他的東西應該屬于黨!張爵謙把空墳里的所有文件取出,交給上海有關部門。保存完好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決議案》,成為記錄二大的孤本文獻;里面的中共第一部黨章,更是彌足珍貴。
雖然文件紙頁已變脆泛黃,但那是歷史留下的厚重印記。

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黨章歷程廳內重點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2016年攝)。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策劃:孫志平
監制:幸培瑜
統籌:吳煒玲
編導:劉在
主播:王勁松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聯合制作:QQ音樂 騰訊影業
新華社音視頻部、QQ音樂、騰訊影業
聯合出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