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通訊員 張同
她是枝江市工商銀行的退休職工,今年83歲了。她曾在2016年12月被授予《今古傳奇》終身榮譽讀者獎。一直愛好讀書的她心如明鏡,談吐文雅。枝江市工商銀行的小同事們親切地稱她“劉姥姥”。進入耄耋之年的她,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特殊年份,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她的名字叫劉若愚。
一生都在感黨恩
劉若愚1938年8月出生于枝江白洋老街。5歲時,不幸染上天花,拖延了一個星期后已奄奄一息。家里沒有錢治,把幼小的劉若愚擱在絲毛草上蓋個被子,撿別人家丟棄的藥渣煮了喂她,命好不容易撿回來了。不久,她父親去世,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月,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拮據。三個姐姐相繼出嫁,兩個哥哥因病相繼離世。在劉若愚15歲那一年,她母親去世了,在這個世上,她成了一個孤兒。
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不僅照顧她的生活,還培養她讀書學文化。劉若愚本可以考上高中,但她聽說讀農校可以早點參加工作,便報考了農校。1958年,從宜昌農校畢業后分配在當陽,從事農業技術工作。因為工作上不怕吃苦,第一年就評上了先進工作者,還入了團。單位領導希望她早日加入黨組織,但她覺得自己不夠條件,于是報考財校繼續深造。畢業后她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五峰去工作,被分配在五峰縣人民銀行。1985年調到枝江縣工商銀行,直至1993年退休。
1996年,已經從枝江工商銀行退休了的劉若愚,將自己積攢的10000元捐贈給了五峰縣。她給當時的五峰縣長寫信:“縣長,您好!我是一名退休職工,我幼失怙慈,家境貧寒,靠助學金讀完中等專業學校。僅僅因為沒有錢,我這輩子與大學無緣,這是我生的遺憾。因此,我立志節約開支,積下一筆錢,用來資助無錢上學的孤兒或家境貧困的孩子,讓他(她)去實現自己的大學夢。其次,我在60年代曾自愿來五峰工作21年,可惜無所建樹,沒有為五峰人民做點兒什么,我離開五峰之后時刻在想用什么來回報正直、勤勞的五峰人民。于是我決定將這筆錢參加老區人民的‘希望工程’,讓新一代來建設五峰,就算我自己繼續在為老區人民盡心盡力。最后一點要求:為了維持我平凡而寧靜的生活,請您尊重我對您的信任,沒有必要去公開我捐款的事,也不必告訴被資助的那個孩子。如此,我深表謝意,深以為安!”落款是:曾在五峰工作過的一個愚人。
“愚人”是劉若愚的號名。取這個號名,有兩層意思,一是一人(諧音愚人),她只有孤身一人;二是她自嘲為“愚人”,“愚”在枝江方言里就是“苕”的意思。五峰的縣長尊重捐款人的請求,替她守護著這個“秘密”。1996年3月11日的《宜昌日服》頭版頭條刊發了這樣一條消息:“不留姓名只留一個心愿——一位退休職工捐款萬元資助五峰青年上大學”。劉若愚在退休前工資一直不高,在五峰二十一年,前二十年一直每月二十八元,另滿勤、加班二、三元錢。回枝江后逐步調正后多了一點。但她仍省吃儉用,捐贈給五峰的這一萬元,是她積攢了好長時間的存款。
1998年農歷八月初一,劉若愚滿60歲。回想自己經歷的人生風雨,看著滿屋子的書和報紙,這些陪伴她度過了多年的精神食糧和知心朋友,她又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和幸福。雖然孤單一人,畢竟還算順利地走過了自己的花甲之年。那個曾染上天花差點死過去的孩子,年滿60歲了。而這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予的。就在這一天,她立了一份遺囑,表示在她死后,卡上的錢和房子都用來給孤兒們讀書用。她把遺囑給銀行里放了一份,給司法公證處一份,自己留了一份。曾在在退休后的幾年時間里,她每年給媒體上公布的“希望工程”賬號捐款。不求任何回報的她,一直在默默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捐贈。2016年,她給枝江市慈善協會捐了5000元,給五峰受災地區捐款2000元。這許多年,她捐贈的款項占去她退休工資的二分之一,而她自己,粗茶淡飯,勤儉度日,讀書讀報,用她的話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足夠!”
2017年,劉若愚入住枝江市福利院。四年來,她每年給院里捐贈一萬元,希望幫扶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許多年的默默奉獻,只為心中一直感念黨的恩情。
珍藏初心數十年
劉若愚在白洋的老家當年被日本侵略者炸的片瓦不存。直到光復后,才在原斷墻上搭了一個偏屋,竹子做的墻,紙糊的大門。在劉若愚的記憶里,有一個細節讓她永生難忘。那就是她家的那個紙糊的門。解放軍是夜晚進的白洋,各家各戶清查國民黨的殘兵。“到我們家拍門,媽一面答應,一面摸火柴點燈。結果燈點燃了,解放軍站門口了,因大門是紙糊的,幾下就拍穿了。進來查了一下,就走了。第二天早飯后來了兩名軍人,手里拿著木板和工具,另一個拿著一件新衣,領頭的一個說:‘老鄉,昨晚把你們家大門弄壞了,今天來跟你們修好’。另一個說:‘小妹妹,來,你衣服都破了,這件拿去穿’。說著替我往身上穿,我連忙躲到媽身后。這時解放軍留給我的一個印象,和藹親切。共產黨的隊伍像親人一樣!那時候,我想,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像他們那樣。”
2021年4月,枝江市福利院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專門組織全院老人召開了一個座談會。座談會上,劉若愚說:“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共產黨救了我,教養了我,可我還不是共產黨員。我這輩子下定決心的,就一直堅持下去,我一直努力下去,按一個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忠于人民,努力奮斗。黨從來沒有丟棄我。共產黨干部平易近人,關愛人民,對人民負責的高貴品質我親眼目睹,感受過。”
7月1日上午8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劉若愚這天起來得很早,她一直等候在電視機前準備看直播。這天的直播現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看直播的劉若愚老人,一字一句地認真聽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這一天,她的日記記得特別長。也記錄了她觀看直播時的感動。自從進入福利院,劉若愚老人堅持天天記日記,一天也沒有中斷過,已有四大本了。清秀而工整的字跡,記錄了她在福利院和老人們一起抱團生活的幸福點滴,更有對時代發展的頌歌,對黨恩的感念。
從青絲到白發,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劉若愚對黨組織的向往和熱愛從來沒有改變。她說,有生之年,她愿意接受黨組織對她的一切考驗。
無欲則剛“劉姥姥”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每當聽到這首深情的歌,劉若愚就會情不自禁。特殊的人生經歷,讓她對黨組織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她常常用組織的思維考慮問題,眼光和胸懷自比一般人不一樣。她所工作過的枝江工商銀行的同事們都把她親切地叫“劉姥姥”。她的同事李成云為她送的一幅書法作品“無欲則剛”。為什么要送這樣一幅作品呢?李成云說:“劉姥姥工作期間,她的性格就與眾不同,講原則,講公道。她太講原則,不免得罪人,但她堅持的是對的,因為她沒有私心,總是站在大家的立場上處理事情,我一直敬佩這位老人。即便退休了,她天天在看書學習,常言說得好,活到老,學到老,死了才算畢業了。有很多人在退休之后,整天迷戀在保健品的世界里,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錢,為自己的長壽做投資,殊不知,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誤區,更是一種認知上的混亂。天有日月星,人要精氣神,劉姥姥把她有限的退休工資用來關心下一代的心理成長,這是在默默地為民族振興做好事,她為孩子們捐贈書籍,出錢給孩子們訂閱書刊,勸孩子們多讀書,少玩手機,不當‘低頭族’。‘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劉姥姥沒有說在嘴上,而是不聲不響地做,她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劉姥姥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劉若愚八十歲生日的時候,她的堂侄劉克棣給她寫了一幅字送給她,是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鼓勵她發揮余熱,把自己活成一道燦爛的霞光。
時光不老,初心不改。這是“劉姥姥”劉若愚的人生寫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