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武漢市東西湖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區人武部多次聯合開展以“講英雄烈士故事、傳承英雄烈士文化、弘揚英雄烈士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塑魂活動,成立聯合尋訪專班分批分期、不遺余力地深入挖掘和整理紅色資源豐富烈士生平,讓英烈榮光永續傳揚,已經成為該區黨史學習教育和傳承紅色基因教育的重要陣地。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邱玲鵬 通訊員朱銘 代四化 王振海)近日,武漢市東西湖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和區人武部尋訪專班受領任務后,發現烈士董國慶、舒孝華、馬建華、李德超均于1993年9月20日在塔爾頭泵站執行抗洪搶險任務中,壯烈犧牲。

尋訪專班前往檔案局核查線索。朱銘 攝
這是一個怎樣的革命烈士群體?他們各自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這樣的疑問一直縈繞在工作人員心頭。
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杜雪、楊遍、楊茜很快聯系上烈士遺屬,約好時間。
“事情已經過去28年了,沒想到國慶的事還有人記得。”在東西湖區吳家山街的一棟居民樓內,尋訪專班見到了烈士董國慶的遺孀王娥珥。
王娥珥告訴尋訪專班,出事前,董國慶已經連續工作了一天一夜。“19日那天吃完午飯,他本來準備休息一下,結果又被叫走了,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回憶起28年前的那場雨夜,王娥珥說,她一刻也忘不了。
董國慶臨走前,正在門口扎掃帚的王娥珥跟丈夫說,“上了一天班怎么還要上?”“我是民兵連長,這個時候我不上誰上。”丈夫回答她。
夜里十二點,到了交接班時間,董國慶卻一直沒回家。窗外的雨一直下,打在窗戶上啪啪作響,王娥珥安撫三歲的女兒睡覺后,自己卻一直睡不著。第二天天剛亮,她聽到了村子里婦聯主任的聲音,隨即家里擠滿了人,大家告訴她,董國慶出事了。
“國慶是個好丈夫、好爸爸,小時候女兒老哭,但只要一看到爸爸就笑。”王娥珥說,女兒從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全家人的生活慢慢變好,但當年發生的事她一刻不敢忘記。“再難,只要肯吃苦、上進,總會變好,我們不想消耗國慶的榮譽,只想把他永遠記在心里。”
隨后,尋訪專班找到了當年一同執行抗洪任務的幸存者。
位于金銀湖街的一處辦公樓內,舒文勝和同事們正討論一個施工項目方案。今年46歲的他,是一家市政公司負責人。28年前,18歲的民兵舒文勝在那次抗洪搶險中死里逃生。

舒文勝回憶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朱銘 攝
1993年9月19日,暴雨已經下了10多天。徑河的水快速上漲,涌入塔爾頭泵站,20臺2米直徑的泵機日夜不休抽排。110米長、6米高的橋下,雜草和渣子被湍急的河水裹挾,把簡陋的攔污柵堵得嚴嚴實實。
水量已經超出了泵站的負荷,必須立刻除草疏通,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我們都住在徑河街先進大隊,董國慶是民兵連長,那天晚上他組織了我們6位民兵,乘船去打撈水草。”當年18歲的舒文勝,是7人里年紀最小的,他說,當天雨大,防汛的人手不夠,這個七人隊伍是臨時由民兵組建起來的。
接到任務后,七人乘船到河中打撈水草。幾小時后,七人都精疲力竭,準備上岸稍作休息。“下了船,我們就沿著連橋,往泵站里走,我只記得雨很大,沒走幾步連橋突然斷裂了。”舒文勝回憶,當時除了走在前方的兩位隊員跑上了岸,其余五人都落入湍急的河水中。
毫無力氣的舒文勝被水流沖到了一處立墩旁,他試圖抱住立柱,但上面長滿苔蘚非常濕滑,陷入絕境中的舒文勝拼命想抓住些什么,最后他拽住了水中的一根鋼絲繩,正是靠著這根鋼絲繩,他最終爬上了泵站。
“從落水到上岸,也就幾分鐘時間,上岸后回頭再看河里,什么都沒有了,只有那艘船還在。”泵站的巨大抽排聲淹沒了一切聲音,呼喊無濟于事。第二天,他得知董國慶、舒孝華、馬建華、李德超四人全部遇難。
之后的一個月里,舒文勝把自己關在家里,無法面對發生的一切,后來他也很少對外人提及此事。每年清明,舒文勝都會到睡虎山陵園,祭掃四位逝去的戰友。

烈士董國慶。通訊員供圖

烈士李德超。通訊員供圖

烈士舒孝華。通訊員供圖

烈士馬建華。通訊員供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