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武漢市東西湖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區人武部多次聯合開展以“講英雄烈士故事、傳承英雄烈士文化、弘揚英雄烈士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塑魂活動,成立聯合尋訪專班分批分期、不遺余力地深入挖掘和整理紅色資源豐富烈士生平,讓英烈榮光永續傳揚,已經成為該區黨史學習教育和傳承紅色基因教育的重要陣地。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見習記者肖慧婷 通訊員朱銘 代四化 王振海)近日,在陳漢福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武漢市東西湖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和區人武部聯合尋訪專班沉默肅立,陳漢福抱起炸藥包沖向敵堡的畫面仿佛就在眼前。
陳漢福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矗立在武漢新洲區的一座精神豐碑。
陳漢福犧牲后,大女兒陳愛榮和小女兒陳玉榮一直生活在東西湖區。尋訪專班來到她們家中,一起追尋陳漢福的英雄足跡。

圖為陳愛榮(右)和尋訪專班成員胡逸飄(左)。通訊員供圖
1919年2月,陳漢福出生于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孔埠六合社。1951年8月,時年32歲的陳漢福響應政府號召,瞞著家人悄悄報名參軍,走了好久后才寫信告知其妻鄧安喜他已入朝參戰。
身為黨員、婦聯主任的鄧安喜沒有怨言,反而在為丈夫驕傲的同時,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可直到簽訂停戰協定的消息傳來,望眼欲穿的她始終未能見到陳漢福平安歸鄉。
1955年,陳漢福的烈士證送到了家中,鄧安喜才知道丈夫已經犧牲。官方提供的信息顯示,陳漢福在志愿軍23軍67師201團任戰士,1952年4月25日在朝鮮石峴洞北山犧牲,和烈士證一起送來的,還有一套千瘡百孔的舊軍裝、一枚勛章、一個追記的二等功獎章和一個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字樣的白瓷水杯。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遺物都沒有保存下來!

圖為陳玉榮(左)和尋訪專班成員李明燦。通訊員供圖
后來,九死一生的戰友饒耀先從戰場返鄉,他告訴陳漢福家人:“從家鄉一同入伍的6人,除了我,都犧牲了……漢福參加旳石硯洞北山爭奪戰,打得非常殘酷,每個人都變成了泥人,后來又都變成了血人!在向主峰沖擊時,被敵火力阻住,前去爆破敵碉堡的同志都犧牲了,送飯到前沿的漢福挺身而出,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敵堡,與地堡同歸于盡,用鮮血和生命為勝利開辟了道路!”

圖為家庭合影。通訊員供圖
陳漢福踴躍參軍保家衛國留下的紅色基因使然,陳家后代不甘落后,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相繼參軍報國。

圖為陳家后代不甘落后,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相繼參軍報國。通訊員供圖
說起父親陳漢福,今年75歲的大女兒陳愛榮和70歲的小女兒陳玉榮老淚縱橫,聲音哽咽,臉上卻寫滿了驕傲與懷念。
陳漢福走向戰場時,陳玉榮還未出生。而當時5歲的陳愛榮,腦海中的父親永遠年輕,唯一印象是一個模糊的身影,封存在她的記憶中。
陳愛榮記得,自從懂事起,母親鄧安喜便教育他們要感恩組織,腳踏實地為黨、為人民多作貢獻,還經常念叨父親的事:“你們的父親陳漢福,小時候很苦,討過飯,幫人家放過牛,后來給地主做長工,家鄉解放時迎來了真正的春天,他積極參加斗地主、分田地的工作。參軍入伍后,他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犧牲了,他是為國家犧牲的,重于泰山,很光榮,要以你們父親為榜樣,向你們父親學習。”

圖為陳玉榮和丈夫饒昌木。通訊員供圖
陳愛榮和陳玉榮告訴尋訪專班,父親陳漢福在朝鮮犧牲后,也不知長眠何處,母親鄧安喜始終堅信,有一天,一定會回到這片生養他的土地。
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實在是太遙遠,即使在交通如此發達便捷的今天,去那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們兄妹從未放棄,一直想方設法尋找父親的埋葬點。
陳漢福大兒子陳才耀在東北當兵,小兒子陳才紹在大連當兵,他們每跟隨部隊到一個地方,就會尋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期待能有相關線索,甚至還曾組織赴朝鮮一次,遺憾的是,直到陳漢福妻子和兩個兒子去世,這個心愿也沒能完成。
為烈士尋親,是國家和人民對英雄的紀念。
2021年9月2日上午,第八批109位在韓志愿軍烈士的遺骸由空軍專機運送回國。從2014年起,韓方已向中方連續八年移交共825位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加之尋訪專班不曾停止的尋親腳步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這讓陳漢福旳遺屬看到了希望。

圖為陳愛榮和女兒胡京軍。通訊員供圖
陳漢福的外孫女胡京軍告訴尋訪專班,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到外公的墳前掃一次墓,帶一捧家鄉的黃土祭奠,讓他再次聽聽親朋摯友的呼喚,品品老家水酒的香醇,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并告訴外公,國家和人民從來沒有忘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