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陳伯承、姚菡、王蔓璐)桃花紅雨英烈血,又是一年清明祭。清明,是中華兒女慎終追遠、告慰先人的時節,也是致敬英雄、緬懷烈士的時刻。
不能忘記,在新中國成立的嚴酷戰場上,一位位襄陽先烈用血肉之軀為革命立心,為人民立命,為中華萬世開太平,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革命道路。
不能忘記,在歲月靜好的繁華盛世里,一位位平凡英雄或見義勇為、奮不顧身,或掃黑除惡、匡扶正義,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壯烈犧牲,譜寫了以身許國的偉大篇章。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清明之際,一起深情追憶與襄陽有關的英雄烈士,感受社會各界褒揚紀念英烈、賡續紅色基因的濃厚氛圍,銘記那些夜空中最亮的星。
英烈之星,是一代代襄陽人的精神之源
“這是毛主席1955年12月親筆簽署的烈士證,編號是0001號。盡管爺爺已經犧牲80多年了,但他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家族的精神航標,他的風骨、學識、事跡,對黨的熱愛和忠誠感召著我們這些子孫后輩。”在中國工農紅軍早期軍事將領程克繩的后人程國勝家中,他介紹了祖輩的革命事跡。
程克繩是中共襄陽地區早期領導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軍事將領、鄂北革命武裝和鄂北紅色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程克繩1893年出生在棗陽琚灣程坡的一個農民家庭,1922年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建立鄂北地區第一個中共地下黨小組,1926年擔任鄂北最早的縣級地下黨組織——中共地下棗陽縣委書記,1927年組建鄂北第一支革命武裝隊伍“中國工農革命軍鄂北總隊”,1930年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9軍”并任司令員。在程克繩的領導下,棗陽成為與洪湖、紅安并列的湖北三大紅色根據地之一。
1932年反國民黨“圍剿”失敗后,程克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襄北獨立團并任參謀長,當他試圖力挽狂瀾、整軍再起時,被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分子以所謂“改組派”莫須有罪名殘酷殺害,時年39歲。程克繩雖然走了,但棗陽民間還流傳著一首婦孺皆知的革命歌謠: “一唱程克繩,克繩鬧革命,打倒土豪和劣紳,為的是窮人。”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寸山河一寸血。
1940年5月,日軍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作為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不顧部下再三勸阻,親自率部渡河作戰,兩千官兵被近數倍日寇包圍在宜城市杏仁山。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身中5彈仍指揮若定,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名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今日是我報國時矣!”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為國捐軀。
憑軍魂赤膽,阻敵狂縱。張自忠是二戰時期反法西斯陣營犧牲的最高軍隊將領,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送了“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挽詞,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列全國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張自忠將軍紀念園。通訊員供圖
提到襄樊戰役,襄陽人民如數家珍。這場戰役從1948年7月2號到16號歷時15天,位于羊祜山下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完整收藏著襄樊戰役中壯烈犧牲的英雄故事。
1948年7月,為牽制敵軍北上集結,開辟漢水中段戰場,我軍發起襄樊戰役。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17旅49團奉命攻下襄陽城。當城門被炸開了一個缺口后,49團1營3連3排的英雄排長李發科帶領投彈組成員沖到城墻根下,勇猛地同洞口的敵人拼著手榴彈,李發科把自己當作人梯,戰友岳有清、馮秀林踩著他的肩膀登上城墻殲滅守敵,其他同志隨即登城,“登城英雄”拼死突圍對襄樊戰役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時任團長茍在合在作戰時身先士卒,率領全體官兵浴血奮戰,不幸壯烈犧牲。因連戰連捷、“刀劈三關”,49團被中原軍區授予“襄陽特功團”稱號。襄樊戰役全面獲勝,不僅活捉了敵軍司令康澤、副司令郭勛祺,還殲敵2.1萬人,成為當時聞名全國的五路大捷之一。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為了革命事業,南漳縣委首任書記李協一、老河口市委書記李運先壯烈殉難,谷城楊洪勝、南漳張道南、棗陽傅九如等革命先鋒英勇就義。
為了御敵衛國,襄陽羅忠毅、襄城楊威、襄州朱大山、棗陽劉治國等抗日英雄以身殉國,李德祥、王兆祥等保康籍戰士在越南作戰血染沙場。
為制止和追捕犯罪分子,老河口靳永國、襄城楊光斌等人民警察被害殉職。
普通市民段平中勇敢阻止盜竊被刺身亡,14歲少女楊慎吉為救起5名落水兒童不幸遇難,運動員占李莎為搶救隊友溺水犧牲……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最閃亮的坐標,是不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所在。一代代英烈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生命點亮了夜空,用永恒星光溫暖著、涵養著、鼓舞著一代代襄陽人,不忘來路,不忘遺志,不忘初心,堅毅地走好未來的路。
筑牢豐富紅色陣地,讓英烈精神永放光芒
英雄史詩,永鑄豐碑。襄陽,這片凝聚著無數英烈“甘將熱血沃中華”革命志愿的紅色沃土,承載著筑牢豐富弘揚紅色精神主陣地,賡續“愿將此生長報國”的紅色血脈的歷史使命。
沿著襄陽軍人榮譽廳“1921—2021襄陽百年革命歷史”的時間軸線,依次走近星火燎原、革命先驅、共和英模、奮進時代、黨史學習、視頻體驗、實物展品、雕塑陳設、將軍名錄等各個紅色板塊,每個板塊都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實物、雕塑等各種形式,記錄各個歷史時期為國家做出過奉獻、犧牲的革命人物典型和新時期襄陽退役軍人的先進模范,收錄了襄陽這座文化歷史名城在每個歷史重要節點的重要見證。

襄陽軍人榮譽廳。通訊員供圖
“這次參觀,我們重溫了襄陽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學習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責任擔當,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襄陽市荊州街小學師生負責人說道。自2021年開放以來,襄陽軍人榮譽廳共舉辦黨團活動20余場次,開展青少年實踐教育活動18批次,吸引退役軍人和普通市民參觀學習1000余人次,為新時代襄陽發展植入了強有力的紅色基因。
為保護好革命烈士紀念設施,告慰英烈的同時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作用,近年來,襄陽各地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建好紅色紀念設施、守好紅色紀念陣地、講好紅色革命故事,讓學習英烈、尊崇英雄、捍衛英烈、關愛烈屬蔚然成風。
走進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和殉國處紀念園,依稀可以聽見張自忠將軍“我死則國生,我生則國死!”的吶喊。如今,這座紀念園已成為集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旅游、生態休閑和鄉村旅游于一體的景區,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AAA國家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民革黨員教育基地、第八批中國僑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每天前來緬懷的人群絡繹不絕。
襄陽市“十四五”期間將投資2100萬元建設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二期陳列布展項目,谷城縣先后投入7500余萬元新建成縣革命烈士陵園,棗陽市先后投入2500余萬元對烈士紀念碑進行維修改造、對紀念館進行高科技裝修布展、對整個烈士陵園園區環境進行提檔升級。
革命教育主陣地建設要牢起來,更要豐富起來。2021年,襄陽市出臺《市級烈士紀念設施申報評審工作規程》,將烈士紀念設施提檔升級標準具體化、規范化,同時實施縣級以下英雄烈士紀念設施整修保護工程,按照“應遷盡遷,集中管護”的原則,將全市150座散葬烈士墓集中遷移至附近新修建的烈士陵園,通過整修革命烈士紀念設施,讓烈士安息,讓后人安慰。谷城、棗陽、宜城等地舉行了莊嚴肅穆的零散烈士墓集中安葬儀式,革命烈士李亞聲的后人發來感謝信,贊揚襄陽市傾心傾力建設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廣大革命烈士親屬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弘揚革命英烈精神的行動舉措。

棗陽市舉行零散烈士墓集中遷葬儀式。通訊員供圖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的要求,我們將始終堅持挖掘好紅色史料,宣講好英烈故事,傳承好英烈精神,為走好新時代長征路不斷加油補鈣。”宜城市烈士紀念設施管理處主任肖雪梅說道。
祭奠忠魂,賡續紅色基因
祭奠,是為了銘記和傳承。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從哪里來,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清明前夕,社會各界紛紛自發來到各地烈士陵園和紀念館,瞻仰祭奠英烈,接受精神洗禮。
“為了傳承光榮歷史,續寫新的輝煌,部隊特意安排我們來到茍在合老團長犧牲的地方,尋訪英雄烈士前輩。”近日,襄陽革命紀念館迎來了4名部隊官兵,他們所屬營的前身是“襄陽特功團”,雖然部隊幾經調整改制,但官兵們始終記得自己的“根”在襄陽。
董家臺社區黨委、襄陽公交出租車分公司組織40余名黨員和退役軍人來到革命烈士紀念碑,重溫入黨誓詞、軍人誓詞,學習肖楚女烈士事跡,把親手制作的白色菊花放在烈士墓前。
張自忠將軍的孫子張慶成激動地說道,“我會把祖父的愛國情懷和抗戰精神傳承下去,讓后輩和我們一樣為了中華民族的興旺,為了祖國和人民不再受敵人欺負,努力工作,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
“名垂青簡,功耀紅旗,萬古長懷英烈;氣壯丹霄,人埋黃土,千秋共仰儀型……”在各地烈士陵園,“清明祭英烈”活動持續不斷,烈士墓前堆滿了鮮花。與此同時,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積極做好烈士祭掃、群眾祭掃服務接待管理工作,確保安全、有序、文明祭掃。

襄陽市“四大家”領導及各界群眾舉行烈士紀念日活動。通訊員供圖
受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云祭掃、代祭掃。在襄陽市迎旭小學、普陀學校、四十五中學,學生們通過觀看紅色電影、誦讀紅色家書、宣講英雄故事等方式,表達哀思,激勵奮斗之心。廣大退役軍人、干部職工、學生紛紛通過“網上祭英烈”平臺,隔空向英烈鞠躬鮮花、留言寄語,緬懷先烈豐功偉績。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近年來,襄陽革命烈士紀念館與市區多家學校共建為德育教育基地,每年定期開展“紅色教育進課堂”活動,向學生們介紹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感人事跡,已為上萬名學生提供服務。與各中小學校共同培育了50余名“紅色小小講解員”,通過互動式、啟發式、交流式的方式,小朋友們義務為紀念館來訪市民宣講黨史、軍史、革命史,為賡續紅色基因培養后備力量。
烈士英風不滅,遺屬全民關愛。襄陽市把關愛烈士遺屬納入全域雙擁創建考核范疇,壓實屬地責任、部門責任和部隊責任。聯合駐軍開展走訪慰問、扶貧助學、巡回宣講等關愛烈屬活動,構建軍地協同、軍民同心的聯動體系,確保烈屬“兩不愁、三保障”(不愁無錢生活、不愁無人關心,慰問幫扶保障到位、健康醫療保障到位、異地祭掃保障到位)。

駐襄空軍某部長期資助困難烈士子女。通訊員供圖
每名英雄烈士就是一部紅色基因庫,講好紅色故事方能不忘初心,傳承革命精神方能砥礪前行,賡續紅色血脈方能再續榮光。谷城縣烈士陵園工作人員舒明貴說,“我們把烈士褒揚工作納入黨史學習教育重要內容,編纂了《谷城縣烈士英名錄》,加大英烈故事收集整理力度,開展關愛烈士后代行動,建立常態化、專業化、精準化聯系幫扶機制,讓烈屬們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
近年來,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以繼承先烈遺志,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底色,喊出英雄名號,修繕改進陵園,建設榮譽殿堂,講好老兵故事,以時不我待、踔厲奮發的精神狀態,點亮讓老兵們尊崇感氛圍更濃、獲得感成色更足的浩瀚星海。
“下一步,全市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將大力推進紅色基因賡續工程,規范做好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加大烈士褒揚和烈屬優待力度,加強大數據時代紅色文化數字化文字化建設,不斷提高清明祭英烈、紅色九月、烈士紀念日等主題宣教活動的鮮活力、傳播力,在全社會營造學習英烈、尊崇英烈、捍衛英烈的濃厚氛圍。”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蔡念文說。
國家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革命烈士,任何時候仰望星空,都會想起那些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犧牲和貢獻的英雄。他們,不只是照亮夜空的星,更是指引我們勇毅前行的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