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新教授(前)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我風 通訊員 劉丹
對話背景
近日,武漢大學陳文新教授主講的《三國的世界》在日本電視臺BS12頻道黃金時段晚七時播出。
張飛是個書法家。關羽的忠是對劉備,義是對曹操。曹操不稱帝是作為漢臣有心理障礙,他兒子就沒有。羽扇綸巾本來是周瑜的行頭,后來被演義給了諸葛孔明……陳文新講的三國非常精彩,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是非常吸睛。
5月5日,陳文新教授接受了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專訪。
對話人物
陳文新,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重點教材《中國古代文學史》首席專家。現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主編有十八卷本《中國文學編年史》等。著有《明代詩學》《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生態》《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小說傳統》等。曾獲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首屆國家優秀教材獎等獎項。
數字人文中的數字,是流,人文才是它的源
記者:陳教授好!您在日本電視臺BS12頻道講《三國的世界》,非常精彩。我在網上搜了一下,只零零星星搜到了您講三國的幾個小視頻,可惜都太簡短了,不過癮。請問哪里可以看到您講三國的完整視頻呢?
陳文新:我主講的視頻課《歷史的三國與“演義”的三國》,一共八講,2015年被批準為國家精品視頻課。今年4月,日本電視臺BS12頻道在黃金時段晚七時予以播放,課名改為《三國志的世界》。崇文書局今年出版的《三國演義》(歷史考證版),書后附了視頻課《歷史的三國與“演義”的三國》,可以掃碼收看。
記者:感謝您愿意俯下身子為普通讀者錄視頻,做文化科普。現在有個熱詞叫“數字人文”,您怎么看?
陳文新:數字人文,指的是數字技術與人文的結合。數字人文的基礎是文獻的數字化。與傳統的紙本文獻相比,數字化文獻的功能更為豐富多樣,如全文檢索、計量統計、空間分析、可視化社會網絡分析和數據關聯等,它在原文本之外生成了大量次生文本,豐富了文本層次,拓展了文本內容。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更新和數字技術的廣泛采用,數字人文正顯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和強勁的社會影響力。數字人文中的數字,是流,人文才是它的源,是根本。人文總是與個人聯系在一起的,不僅思想和體驗是個性化的,表達思想和體驗的方式也是個性化的。這種個性化的思想和體驗,必須仰仗對經典的深入閱讀。那些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挑選的經典,是不能忽略的。當然也不可能都讀,但認真地讀其中幾種,是極其必要的。得逼著自己去讀,讀到真有興趣,才算是一個好的讀者。好書是不會虧待人的,讀透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輩子的財富。
讀名著,沒有年齡的限制,讀懂就好
記者:人們也講,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實際情況是,三國水滸總有海量的讀者。您怎么看?
陳文新:少年游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這是中國古代文人理想的人生道路。游俠的特點是,豪縱奔放,仗義疏財,輕生死,重然諾,那種所向無敵的氣概和浪漫情懷,確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所謂游宦,就是干事業,為了成功而奮力打拼,忍辱負重。所謂“晚年游仙”,其實就是做隱士。人老了,既不能像年輕人一樣放肆,也不必像干事業的人那樣,處心積慮地謀求成功。
所謂“少不讀水滸”,是說年輕人本來就缺少生活閱歷,讀了《水滸》,可能真會胡鬧。晚明作家袁中道,其《游居杮錄》就記載了一個因學魯智深而胡鬧的常志。袁中道還說,這個常志后來北走長安,“流落不振以死”。學魯智深學成這個下場,的確有些可悲,也有些可笑。
所謂“老不讀三國”,是說年紀大的人,對人世間的爾虞我詐見得太多,再來讀《三國演義》,不免有一種疲倦的感覺。這里可以提及蘇軾的《前赤壁賦》。蘇軾不僅寫出了因人世滄桑與山水永恒的巨大反差而產生的幻滅感,還寫出了一個心智卓越的人,面對這種幻滅感所選擇的人生態度。當蘇軾和友人泛舟江上,在悲涼的簫聲中心有所動時,他們談論的是這樣一個話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操的詩嗎?想當年,他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何等英雄!如今他在何處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早已消失在無窮無盡的歲月之流中了。連曹操這樣的人尚且抗拒不了人生無常的悲劇,何況我們這樣的“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尋常百姓呢?短促有如蜉蝣寄生于天地之間,渺小有如粟米依存于大海之中,人是多么的卑微。但接下來,蘇軾提出了另一種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水雖然流去,水還是水;月亮雖然時圓時缺,月亮還是月亮。從變動的一面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沒有一刻工夫能保持原樣;從不變的一面看,則外物與我都不會消失。人以自然的方式對待自然,就能最終融入自然,成為宇宙的一部分。蘇軾所選擇的,就是一種具有掌故風味的人生態度。“今將一副寒蓑笠,來與漁翁作往還。”陶然于清風明月之間,這是老人應有的心境,也是人類走向永恒的途徑。清初毛宗崗修訂《三國演義》,以一首吊古詞開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是提醒讀者不要過于看重事業的成功。
年輕人可以讀《水滸》,只是不能像常志那樣去讀;老年人也可以讀《三國》,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眼孔去讀。讀名著,沒有年齡的限制,讀懂就好。
戀愛、豪俠和神魔,是暢銷法寶
記者:《三國演義》不談愛情,《水滸傳》不談愛情,《西游記》不談愛情,《紅樓夢》大談愛情。我曾聽一個90后讀者講,小時候看《紅樓夢》,只看到了寶黛愛情,人近中年,卻看到了賈政的悲哀和無奈。請問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怎么讀紅樓呢?
陳文新:一部小說,如果缺少了三種要素,戀愛、豪俠和神魔,就很難暢銷。《儒林外史》的作者很倔強,偏要排除這三種要素,果然不受普通讀者青睞。《紅樓夢》的作者很隨和,用很大篇幅寫了這三種要素,讀者果然報以青眼。但《紅樓夢》的永恒魅力在于它寫透了人,寫透了生活。
1942年,張天翼寫了一篇《賈寶玉的出家》,他感慨說:“我每逢看到書里描寫到賈寶玉的時候,我就完全站到賈寶玉這一邊。我常常想,這號人一定可以做一個我的好朋友……要是我做了他的父親,那一定讓他去自己發展。等到賈政一出場,可又覺得賈政完全是對的了。寶玉不是一個好兒子,不爭氣。必須嚴加管束,逼他就范,使他上正軌。他應當要對得起他的祖宗,毫不慚愧地做一個書宦之家的子弟……”曹雪芹的同情心和觀察力,讓他寫透了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讓讀者更加了解人和人的生活。
記者:關于《西游記》。現在網上有一種說法,是西游記應該倒著讀。卻說三藏師徒,取經歸來,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像孫悟空這樣的大圣,最后的歸宿是回花果山當猴王。您怎么看?
陳文新:這是一種借題發揮的讀法,睿智而且有趣。孫悟空最終回到花果山當猴王,近于“晚年游仙”,挺好。人老了,再不能夠常年在路途上奔波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