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鄂文旅、王晶晶)5月13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宣布,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將在湖北武漢舉辦。活動將聚焦“博物館的力量”主題,立足我國國情和新發展階段,集中展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最新成果,從國際、國家、社會、公眾4個層面闡發博物館的力量,共同探討博物館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所作出的獨特貢獻。
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由國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博物館協會、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北省文物局)、武漢市人民政府承辦,湖北省博物館協會、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相關博物館聯合協辦。
主會場活動將于5月18日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屆時將發布2021年度中國博物館最新數據,公布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2022年度“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和“第三屆全國博物館學優秀學術成果”等品牌推介活動結果,啟動“首屆全國博物館志愿服務典型案例征集推介活動”“文明的相約——百萬大學生走進博物館”等活動。
5月17日至18日,主會場還將配套舉辦一系列有亮點、有看點的活動:“博物館的力量:潛力與能力”主題論壇,跨界邀請多位文化、教育等領域專家,開展深入研討與交流,探索博物館通過展覽、研究、教育、傳播、文創等工作,以怎樣的方式影響當今世界和人們的生活,展現博物館的力量;“博物館的力量:青年人在行動”青年論壇,將有10余位青年學者受邀,現場分享關于博物館的思考和體會;“龢:音樂的力量——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覽,匯集湖北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寶雞青銅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80余件(套)珍貴藏品,系統展示中國早期出土樂器及禮樂制度,并通過非遺展演、多媒體互動等,讓公眾身臨其境領略音樂文化的魅力。
5月18日晚,將以知音號游船和武漢市“兩江四岸”為載體,舉辦“漫步江城——開啟長江文明之旅”長江燈光秀活動。在漂移式博物館知音號游船上,沉浸式體驗大漢口都市風情,“兩江四岸”樓宇通過知名博物館和精品文物與現代光影技術、數字技術、AR技術等融合,展示《江漢攬勝圖》《迎賓出行圖》等湖北部分博物館的文物瑰寶,并閃現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從物理、時間、空間維度展現博物館的活力。
此外,主會場所在的武漢市將舉辦一系列特色鮮明的主題活動、陳列展覽、學術研討、公眾互動和文化遺產推介活動等。
為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要求,今年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將嚴格控制現場活動規模、完善應急預案,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對相關活動進行網絡直播或話題推送,讓更多公眾關注博物館、了解博物館、融入博物館。
相關報道>>
武漢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24家
5月18日前后全國各地博物館將展開相關活動

湖北省博物館鳥瞰。(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鄂文旅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何以落戶湖北武漢?主會場為何設在湖北省博物館?
5月1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湖北省文物局)獲悉,2012年,武漢市政府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出臺配套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動博物館事業發展。目前,武漢市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24家(國家一級博物館6家),其中,國有博物館78家,非國有博物館46家,呈現出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發展各有側重、相輔相成,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的良好態勢。
湖北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是文物大省,也是全國博物館事業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省份之一。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單位,是湖北省最重要的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全省博物館行業發展的龍頭。2018年“習莫會”時,湖北省博物館成為“國家文化客廳”。在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經過多年規劃設計和建設布展,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全面完成,2021年12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與湖北省有關領導共同出席開館儀式并為新館開館揭幕,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基于武漢市和湖北省博物館現有基礎和條件,國家文物局同意由武漢市承辦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并將主會場設在湖北省博物館。
據了解,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了解、參與和關注博物館,國際博物館協會確定每年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并明確年度主題舉辦系列活動。中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協以來,每年均組織相關活動。自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采取與省級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主會場活動,其余省份結合實際圍繞年度主題組織相關活動的方式,慶祝國際博物館日。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聯合有關省級人民政府,相繼在重慶、廣州、沈陽、南寧、濟南、南京、石家莊、呼和浩特、北京、上海、長沙等地連續舉辦了13屆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
除主會場及所在城市的活動,全國各地也將按照國家文物局統一部署,在5月18日前后開展相關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互動溝通的平臺。如北京、遼寧、江蘇、江西、廣東、新疆等省區市將舉辦本地區的主會場活動;福建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多家博物館將在5月18日前后推出新展覽;浙江、福建、甘肅等地多家博物館將舉辦“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山西、湖北、湖南等地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推出志愿服務和專場活動。此外,各地博物館還將圍繞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組織開展流動展覽、免費講解、文化講座、文物鑒定、修復展示、文創發布、互動體驗、教育研學等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并主動走進社區、鄉村、軍營、學校。另外,將推出“云展覽”“云課堂”、文博知識競答、征文比賽等線上特色活動。
主會場及武漢將舉辦的主題活動、展覽
◎ “博物館的力量:潛力與能力”主題論壇
◎ “博物館的力量:青年人在行動”青年論壇
◎ “龢:音樂的力量——中國早期樂器文化”展覽
◎ “漫步江城——開啟長江文明之旅”長江燈光秀活動
◎ “色如天相 器傳千秋——中國古代綠松石展”
◎ “復興路上 青春閃光——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專題展”
◎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聯展”
◎ “萬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
(來源:長江日報)
中國主會場為何花落“博物館之城”
武漢坐擁124家博物館居全國前列 每年千萬人次來打卡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王晶晶)自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在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采取主會場活動的方式開展我國慶祝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相繼在重慶、廣州、沈陽、南寧、濟南、南京、石家莊、呼和浩特、北京、上海、長沙等地連續舉辦了13屆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國家文物局為何會選中武漢,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給出了答案。
■ 數量多,武漢博物館數量居全國前列
該負責人說,近年來,湖北、武漢文博事業發展迅速。僅自2020年以來,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成功舉辦,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移交湖北省博物館收藏展示等,就屢次引發全國關注。
為打造“博物館之城”,武漢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極大推動了武漢市博物館事業發展。十多年來,武漢市新建的各類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博物館建設成績斐然。目前,武漢有各類博物館124家,其中在國家文物局備案的達95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三。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達到18家,在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三,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6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二。武漢市每十萬人擁有博物館數為1.064個,即平均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居全國前列。備案博物館藏品95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6萬多件套、一級文物1227件套。
這百余家博物館中,涵蓋歷史綜合類、紅色文化及名人故居類、工業類、社區類、民俗及特色收藏類、自然與科技類、高校類等多種類型,形成了以國有直屬博物館為主體,國有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文化服務體系。許多新建博物館成為文化地標,如江漢關博物館、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武漢自然博物館、橋梁博物館等一批重點博物館(紀念館)建成開放,新的文化地標亮點紛呈。可以說,想看楚國800年,探索中華民族文化源頭之一的長江文明,感受荊楚文化的歷史脈絡,來湖北、武漢的博物館是不二選擇。
■ 熱度高,每年1000萬人次在武漢逛博物館
近年來,武漢人明顯感受到,關注博物館展覽信息、逛博物館的人日益多了起來。小朋友爭相去武漢自然博物館,想探究歷史的人們可以去遍布全市的多家紅色歷史博物館,外地人來武漢一定要看網紅的湖北省博物館,那里藏有曾侯乙編鐘等重量級文物。把省博等武漢網紅博物館逛遍了的武漢人則尋找中小特色博物館打卡,一樣可以收獲知識,獲得文化享受。網絡上,關于武漢市各家博物館的信息更是海量,本地攝影家因拍攝博物館文物而成為擁有數百萬粉絲的博物館攝影大咖。
據統計,武漢地區各大博物館的觀眾參觀總量,近年來已突破年均1000萬人次。
武漢市文博展覽在全國博物館界最高等級的展覽推介評選中屢創佳績。2020年,武漢革命博物館《紀律建設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和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分別榮獲全國博物館最高獎項——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特別獎”和“精品獎”,在全國獨占鰲頭。
毗鄰武漢東湖聽濤景區的湖北省博物館是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單位,國家領導人來此會見外賓,使之成為“國家文化客廳”。2021年12月20日,湖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讓該館進一步向全國頂尖博物館的方向邁進。
這些都是武漢市承辦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的過硬條件。
(來源:長江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