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洛陽5月18日電 (闞力 劉嘉儀)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開館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18日在古都洛陽啟動。見證千年漕運興衰、古代倉儲制度等的逾400件(套)文物,讓民眾一飽眼福。
洛陽是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的城市之一,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坐落在洛陽市瀍河入洛河口,自開工到建成開放歷時近2年,建筑面積約3.3萬平方米,內設陳列展覽、公共休閑、研學會議、文物儲藏等多個功能區,是集文物保護、科研展陳、社會教育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運河主題博物館。
開館當日,記者遠觀具有隋唐建筑輪廓特征的該博物館,連綿起伏的建筑屋頂,如同隋唐宮殿建筑群的天際線。
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建筑室內外的主要裝飾材料選用改良工藝的唐三彩陶瓷掛板,其內部通過結構空間一體化的混凝土拱券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暗示出“運河橋”的主題。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共分為三層,展出了從眾多大運河相關文物中精選的近400件(套)文物精品,包括汴河文化層、隋代石獅子、西周回字紋青銅鼎、唐三彩天王俑、唐鹽鐵使印、唐代倉窖遺存、含嘉倉19號窖刻銘磚、回洛倉“大業元年”磚,洛陽運河一號、二號古沉船等。
一層、二層的“國運泱泱——隋唐大運河文化展”基本陳列展廳,通過展出的文物講述由隋唐大運河帶來的都市繁榮和文化交流,展示位于隋唐大運河中心的洛陽的城市地位及大運河開鑿的背景和技術成就。
其中,以大運河的開鑿、轉運為中心的展示部分,生動講述呈現了洛陽的優越地理位置、東都洛陽的營建、大運河的開鑿、運河上的水工傳奇以及運河的漕運體系及因漕運而生水運倉儲、水上交通工具、各色商品。此外,還通過搭造新潭碼頭、南市等場景,以隋唐洛陽城、南市場景和詩畫運河、運河非遺互動的形式,形象展示了隋唐大運河上的經濟文化。在大運河的保護傳承部分,通過文字、影片和互動的形式展示了大運河的申遺之路、運河風光、國家圖書館里的運河等內容。
三層的“一粒米的漕運之旅”互動體驗展廳,講述一粒米從征收、運輸至到達的全過程,整個過程以環幕影院、互動游戲、語音問答等形式展示沿線城市風貌、河工技術、漕運制度改革、倉儲方式等。
此外,該館臨時展廳開設的“洛陽考古百年成果展”,通過300余件(套)洛陽本地出土文物,闡釋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年來,洛陽考古人在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早期國家誕生、民族融合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洛陽作為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和樞紐城市,至今還保存著通濟渠(洛陽段)、含嘉倉、回洛倉、隋唐洛陽城等大量珍貴的運河遺產。其中,2014年6月,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和回洛倉遺址作為中國大運河的典型遺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活動主辦方稱,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的建成開放,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展示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在推動國際間相互交流融合、強化隋唐大運河國家文化符號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