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2025武漢時裝周在紅T時尚創意街區啟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蘭子君 李宣彤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倩倩
通訊員 蘭子君 李宣彤
11月17日晚,當最后一束燈光在武漢時裝周主秀場熄滅,一段跨越13年的成長史已然寫就——
由最初的300多人,到現在線上線下觀看量突破千萬人次,它如同一面多棱鏡,映照出武漢的時尚雄心。
《中國紡織服裝周刊》曾將武漢時裝周評為全國十大時裝周之一,排名居全國前列,僅次于中國國際時裝周和上海時裝周,與深圳、廈門、杭州等時裝周齊名。
經過沉淀和發展,武漢時裝周影響力逐漸擴大,見證了武漢時尚產業強勁的引領力和消費帶動力,并秀出中部中心城市的時尚內核,讓世界看到武漢之光。
武漢本土設計力量從邊緣走向中心
11月14日,2025武漢時裝周啟幕當晚,“金頂獎”設計師陳宇身著漢派品牌的白襯衫亮相,“‘漢派服飾’深厚的產業底蘊,讓我作為服裝從業者產生了天然的親近感。”
千里之外奔赴而來的,還有多位“首登中國地方時裝周”的國際設計品牌——馬來西亞JIMMY CHOO的創意品牌、新加坡高定婚紗、德國香云紗藝術家品牌等。首次來漢的俄羅斯模特Mila T贊嘆道:“這里的工作人員既專業又友善!”
13年來,武漢時裝周已匯聚了法國高定設計師、美國PIS協會設計師及數十位中國“金頂獎”得主、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2024年,化妝大師毛戈平本人攜造型大秀亮相,更是艷驚四座。
武漢時裝周還是本土力量成長的沃土。2015年,懷揣夢想的魏琳因沒有門票被擋在時裝周門外,那一刻她立下誓言:“我一定要站上這個T臺?!睍r年53歲的魏琳毅然抵押別墅創業。兩年后,武漢時裝周落戶江漢區紅T時尚創意街區,向她伸出橄欖枝。如今她深耕大碼高端女裝私人定制,創立“未解”品牌,直播間擁有50余萬粉絲,已連續參加八屆武漢時裝周。
“讓我的粉絲走秀,展示時裝在不同身型上的效果?!蔽毫照跇嬎甲约旱腡臺秀,希望讓時尚周更具交互性。她的十年,正是武漢本土設計力量從邊緣走向中心的縮影。
根植于武漢深厚的服裝產業基因
國際頂尖人才為何對武漢青眼有加?“金頂獎”設計師武學凱的“漢正街購物體驗”提供了生動答案。他多次來漢調研,對這里的原創生態驚喜不已,一次選購了大量服裝,多到需要郵寄回家。“這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專業人士與買手聚集武漢,形成了武漢獨特的時尚影響力?!?/p>
這份吸引力,根植于武漢深厚的服裝產業基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漢派服裝”便已聲名遠揚。數據顯示,武漢男裝在風衣、夾克等品類的全國市場份額中占比約40%,這份制造實力成為時尚產業的堅實底座。
底座之上,需要鮮活的設計血液。武漢紡織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專業院校在全國時尚領域科教力量排名前十,不僅培養設計人才,更擁有一批兼具教學與實戰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其中不少人曾登上巴黎、上海時裝周,并獲得“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等稱號,為武漢帶來前沿的時尚視野。
“與深圳側重女裝產業不同,武漢作為中部零售重鎮,其時裝周更注重商業落地和文化培育。”武漢時裝周總導演、北京概念久芭文化發展公司藝術總監張艦表示,今年20多場秀、40多個品牌的規模,為本土人才提供了重要舞臺。
2024武漢時裝周開幕后,百名毛戈平美妝教育武漢校區團隊學員忙碌于后臺化妝間。盡管秀程緊張,工作從早到晚,但學員們臉上卻充滿求知的喜悅。
今年武漢時裝周,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大二學生滿曉涵與近20位同學參與走秀:“這樣的平臺對我們的職業成長非常重要?!?/p>
在產業、人才、平臺的共同滋養下,一種獨有的“江湖混搭”美學破土而出?!敖饨涛易杂纱竽懀赂凶屛也煌毠??!焙泵涝寒厴I生、李小布品牌主理人李晟怡的設計中,大廓形外套鑲嵌精致蕾絲,獨特皮裙勾勒溫柔線條。
“武漢的時尚產業有一種‘野生而蓬勃’的生命力。”李晟怡說,它不盲目追隨北上廣,而是扎根本土文化,讓漢繡與街頭潮牌碰撞、科技面料與傳統工藝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美學表達。
武漢時裝周成吸納國內外品牌盛會
“穿衣不再只是基本需求,更是一種文化表達?!睆埮炚J為,武漢時裝周從最初弘揚本土品牌文化,已發展成為連接品牌與消費者的重要平臺,一個吸納國內外商業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時尚盛會。
由愛帝老廠房改造而成的紅T時尚創意街區,集合了工作室、集合店、眾創空間,成為設計師的“大本營”。更重要的是,江漢區借助時裝周平臺,構建了從“首秀”到“首店”的完整閉環。
2024武漢時裝周在全城地標商圈設置分會場,延展時尚觸角,聯動武商MALL、江漢路步行街、民眾樂園等各大商圈,組織了豐富多彩的外場時尚創意活動,掀起時尚總動員。
11月17日晚,知名藝人陳偉霆主理的高街潮流品牌CANOTWAIT_在本屆時裝周閉幕秀大放異彩。兩周后,江漢區核心商圈華發中城薈即將開設其快閃店。這種“即秀即買”模式,將秀場光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商業流量,讓時尚真正落地生根。
站在“十五五”新起點,武漢時裝周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盡管已成為中部時尚引領者,但與北京、上海相比,在時尚話語權和品牌影響力上仍需提升。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教師張勇表示,“許多高校重‘美學設計’輕‘產業工藝’,數字化工具應用率不足30%。”這導致學生難以適應現代供應鏈需求,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出現斷層。與此同時,紡織服裝人才市場呈現結構性矛盾:一線城市需要復合型人才,而中西部畢業生受限于傳統技能,制約了產業升級。
如何破局?張勇建議打造“數字化非遺庫”,建立“綠色供應鏈實驗室”,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這些構想需要武漢時裝周發揮更大的資源整合能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