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蘭州5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李亞龍)“大道攸歸:五涼文化展”18日亮相甘肅省博物館。作為中國首次舉辦的“五涼文化展”,匯聚了中國7省區的青銅器、簡牘、鎮墓罐、畫像磚、造像塔等237件(組)文物,用考古新發現和最新研究成果,掀開“五涼”神秘面紗,不少文物都是首次向公眾展示。
由甘肅、新疆、青海、陜西、山西、寧夏、四川七省區的22家文博單位聯合舉辦的此次展覽,分為“河西崛起”“五涼更迭”“交融會通”“賡續華章”四個部分,運用多手段、多角度、多維度,以物證史、以圖講史,講述五涼背景下焦點人物和重要歷史事件,讓文物“活”起來。
“五涼文化展覽屬全國首次,也填補了絲綢之路文化相關展覽的空白。”該展覽策展人、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副主任茹實18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五涼時期,河西地區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河西走廊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溝通東西、連接歐亞的交通要沖,在東西方商貿交通與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多種文化在此交流融合,造就了獨具特色的五涼文化和絲路精神。
五涼文化指魏晉十六國時期,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先后建立的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和北涼五個政權所創造的文化成就,是中原文化、河西文化和西域文化互融共促的結果。
“其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后,繼絕扶衰,五百年間綿延一脈。”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對此評價道。
茹實說,魏晉十六國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更迭頻繁,百姓流離失所,但在河西地區反而出現了特殊的“五涼文化高地”,其在極盛時期的管轄范圍超越河西乃至甘肅,向周邊地區拓展。在歷史教科書中,關于魏晉十六國時期的歷史提及較少,但五涼文化的重要歷史價值,值得后人不斷去探索,然后通過文物解讀出來。
茹實表示,持續至今年10月7日的該展覽,將在梳理五涼文化的形成脈絡及其各方面文化成就的基礎上,科學闡釋五涼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深遠影響。力求深度挖掘五涼文化及其歷史遺存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引導民眾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