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鄭州5月20日電 題:“玩”墨斗30年,聽喬崇宏講述小墨斗里的大文化
作者 王宇
銅、鐵、鋁、石、瓷、牛角、木,各種材質應有盡有;云、魚、馬、猴、獅子、老虎、蟾蜍、貔貅、蝙蝠不同造型五花八門……走進喬崇宏位于河南鄭州西郊的個人展室,千余個墨斗盡現眼前,儼然一個小型的“墨斗博物館”。
墨斗,又稱繩墨,是民間泥、石、瓦、木匠行業常用的彈線和吊直工具,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墨斗收藏屬于冷門,因屬民俗雜項,升值空間小,不受藏家關注,但50歲出頭的喬崇宏偏偏愛上了這個冷門,且一“玩”就是三十年。
2000余只墨斗承載匠人情懷
“墨斗的誕生,主要源自古人對定平和測直的需要。”喬崇宏介紹,30年來,他一共收藏的墨斗有2000余只,最長的35厘米,最小的僅4厘。時間最早的是宋代銅質墨斗,最晚的是現代塑料墨斗。他說,這些墨斗承載了他數十年的匠人情懷。
喬崇宏出生于木匠世家,母親家族大部分人都是木工。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年齡尚小的喬崇宏經常跟隨外公、舅舅入村串戶,幫人打造家具。
“我當時跟著家人到處做木工,只對鑿子、刨子鋸印象深刻,對墨斗并沒有太深印象。”直到有一天,喬崇宏在鄭州市一處地攤上,突然發現了一個明末清初的云形墨斗,一下子喚醒了他童年記憶。
“那是一個鑲有銅鉚釘的榆木墨斗,造型奇特,雕刻精美,銹跡斑斑的銅鉚釘非常有滄桑感。”喬崇宏說,墨斗一般都是匠人自己制作,墨斗如同名片,手藝好不好,一看墨斗就能知道個七八分。他當即就買下了這個墨斗,并從此踏上了墨斗收藏之路。
小墨斗里蘊含著大文化
“當時決定收藏墨斗,就是玩玩,沒想到這一玩就是三十年。”那么,讓喬崇宏欲罷不能的墨斗到底有何魔力呢?
“小墨斗里有大文化,墨斗上面的圖案就是一部民俗教科書。”他說,每只墨斗背后都蘊含著一個故事,或直接或間接地講述著匠人的文化信仰、人生理想與生活追求,這也是他執著于墨斗收藏的意義所在。
從古至今,墨斗的形狀多種多樣,外觀圖案也不勝枚舉。
在喬崇宏展室的陳列柜中,龍形墨斗比較多見。有整體雕刻而成,也有在幾塊板柄上雕刻組裝而成。有呈回頭狀,有呈蜷臥狀,有口含龍珠,有二龍戲珠,有浪花紋,也有卷葉紋……
喬崇宏介紹說,在中國民間,龍的形象蘊含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之意。因此,民間匠人喜歡用龍形墨斗,意在祈求自己四處游走從業時,能夠風調雨順,驅邪避害,以保平安。
在喬崇宏收藏的墨斗中,有一只明代蟾蜍墨斗比較罕見。民俗資料記載,蟾蜍有長壽富貴、蟾宮折桂等寓意。特別是宋代之后,“劉海戲金蟬”的傳說更讓蟾蜍成為旺財的象征。
“我們平時常見的蟾蜍形象都是口銜銅錢,而這個是口銜墨斗,寓意‘財富入斗’。”喬崇宏說,他的收藏中,蟾蜍墨斗的數量非常少,因此也顯得格外珍貴。
荀子在《勸學》中說:“木受繩則直”。喬崇宏以此解釋,古人對墨斗賦予了更多的哲學思考——“無論做人做事一定要守正,不能走歪了。”
雖然小墨斗里藏著大故事,但也面臨一個殘酷現實:目前除了少數老木匠在使用外,墨斗的作用基本上已被現代化的紅外線水平儀所替代,甚至許多年輕人從未聽說過墨斗。
喬崇宏告訴記者,傳承墨斗文化,將這本“教科書”講給年輕一代們聽,是他現在“玩”墨斗的最大動力。(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