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博物館成為“城市會客廳”
從庫房到展廳,從館藏物件到博物館知識,讓公眾更多融入博物館的發展,博物館才有可能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們在討論博物館的力量時,往往垂青于數字化應用。如果我們進一步放寬視野,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新技術都可以被納入博物館的展陳或教育模式中,促進其更新和升級。
技術變革的確回答了“如何更有效地釋放博物館力量”這一問題,然而,如何擁有這種獨特而強大的力量,同樣是博物館建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議題。所有的技術變革和提升都是“1”后面的“0”,如何成為真正合格的社會公共機構,才是所有“0”之前的“1”。
2008年起實施的公立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是中國的博物館走向公眾的開端,讓更多觀眾回流到博物館,博物館才可能成為“城市會客廳”。以此為起點,博物館應該“歸還”更多空間給公眾,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令人欣喜的是,不同區域、不同性質的博物館已經開始這樣的嘗試。
博物館對接當下生活,不僅表現在具體的展覽中,庫房里的館藏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不少博物館已經有意識地擴充館藏,從奧運火炬到抗疫裝備,這些足以代表時代精神的當代物件都進入到博物館的庫房里。博物館庫房能否承載普通人的日常記憶呢?答案是肯定的。2021年是杭州博物館建館20周年,杭州博物館啟動“百萬收藏”計劃,面向市民征集1912年以來見證杭州城市變遷和生活變化的藏品。在杭州市民的積極響應下,博物館僅在半年內就征集到照片、書信、票據、圖書、郵票、用具等近4000件藏品。
一些博物館把展廳“歸還”給公眾。近年的很多展覽,在確保展品安全的前提下,通過陳列可以觸摸的青銅器復制品、石器翻模浮雕或者有完善保護設置的標本儲存柜等方式,拉近了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
成功的博物館展覽不應是獨唱,而應是感同身受的大合唱。2021年洛陽博物館舉辦的“上洛:新·鄉土志系列展之一”,不僅展示了出土于洛陽的陶俑、經幢等古代文物,還將參觀者熟悉的洛陽本地名物搬進了博物館。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生產的拖拉機,在新中國建設史中曾經扮演重要的角色。此次特展讓拖拉機的模型和其他古代文物一樣陳列在展柜中,串聯起人們對往日時光的追憶。特展中的雙鉤書法作品“安樂窩”,取材自司馬光等為邵雍在洛陽置辦的寓所,展現了古人對居住在洛陽的美好期待。策展團隊嘗試將這一作品交給觀眾,邀請觀眾進行填色、變形和更多的次生創作,將北宋理學家邵雍對洛陽的推崇與當下連接了起來。洛陽博物館已不是首次推出增強公眾參與度的社會教育活動,此前推出的“洛博填色”在線小游戲,讓不少參與者在為館藏文物配色涂色的過程中,獲得了對歷史文化和工藝傳統的全新理解。
從庫房到展廳,從館藏物件到博物館知識,讓公眾更多融入博物館的發展,博物館才有可能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為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