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這種粽子不能吃!
粽子是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古稱“角黍”、“筒粽”,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食品之一。
又是一年端午節。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那您見過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粽子嗎?
在江西九江德安縣博物館內
就珍藏著一對南宋古墓出土的實物粽子
距今已有748年
被稱為目前世界上考古發現最古老的實物粽子
每年都吸引不少民眾慕名前往觀賞
日前,中新社記者實地走進這家博物館看到了這對正在展出的實物粽子。
這對菱角形的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如拳頭般大小,外皮為粽葉,以天然蘆葦葉麻線捆扎,放置在一個透明的長方形盒子內供游客參觀。
1988年9月,江西省德安縣城郊出土了一座完整的南宋磚石古墓。墓主是江西武寧人周氏,是南宋新太平洲通判(官名)吳疇的妻子,葬于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
德安縣博物館講解員李佳告訴記者,該粽子在1988年考古發掘的“桃園山南宋周氏墓”中出土,墓主人周氏右手拿持一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系有兩個粽子。
墓中發現的這兩個粽子,顯示墓主人周氏離世時正好沒有趕上端午節。李佳說,她的家人想讓她吃上粽子,就把粽子帶到棺木中去了。早期粽子也有祭奠之意,放入其中以示哀悼。兩個粽子成雙成對,也象征吉祥如意。
“從粽子的編織手法和技藝上看,保持著地方傳統特色,與我們現代粽子的制作方法非常相近。”李佳指著展柜里的這對實物粽子說道。
李佳還介紹說,除了兩個粽子,墓主人周氏右手邊還持了一把彩繪的團扇,也是國家一級文物,左手有一個繡牡丹荷包,里面裝了紙錢和提花手帕。
德安縣博物館館長王澤榮表示,經專家鑒定,這兩個粽子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粽子實物,也是目前世界上考古發現最古老的粽子實物,距今已有748年。
王澤榮認為,這對實物粽子的發現,為研究兩宋時期的飲食提供了難能可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當時的食品及民俗有著重要價值。
有民眾參觀玩開玩笑說,“這粽子還能吃嗎?”
“這兩件粽子早就碳化了,肯定是不能吃了!”王澤榮解釋說,不僅不能吃,就連平時拿放這對粽子都特別小心,以免損壞。因為它們不單單只是粽子,更是一對獨一無二的文物。
記者注意到,為了更好展示考古成果,德安縣博物館對包括南宋粽子在內的出土文物進行了三維數字化呈現。游客使用手機掃碼就能獲得3D效果的南宋粽子以及相關文字簡介,十分直觀。
想實地看看700多年前的粽子長什么樣嗎?快去這家博物館吧!記住:只能看,千萬不能吃哦!(當然也吃不到)
作者:劉占昆 姜濤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