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譚威 孫國林)“俗話說,兒女成人了也要分家,老唐你也有責任,明知四五月份是新蜂王二次‘分家’的時候,你為什么就不把蜂桶提前準備好,它們不飛走才怪呢。還好這次沒有進蜂桶內,不然你也莫想搞回來,以后要注意,不要蜜蜂飛到別人家里去,又鬧矛盾......”近日,恩施州建始縣紅巖寺鎮紅巖村汪家坦“評理說事”團成員、老村支部書記楊本元對村民唐大伯說道。
隨著工蜂擁著蜂王在唐大伯的牽引下回到老家,“蜜蜂飛到誰家里去了”的矛盾糾紛,在汪家坦“評理說事”點通過竹林議事解決了。
原來,今年5月,紅巖寺鎮紅巖村九組唐大伯家養的蜜蜂因為蜂房不足等原因,新蜂王與老蜂王“相鬧”,一天中午,幾只新蜂王帶著它的“嘍啰”嗡嗡分家了。

蜜蜂分箱。通訊員供圖
正在睡午覺的唐大伯聽到妻子的呼喚,一骨碌爬起來就往外跑,緊跟分家的蜜蜂追去,無奈分家的多了,只罩住“兩路”,還有“一路”騰空飛走不見了。
唐大伯一邊氣喘吁吁地尋找,一邊絮絮叨叨:“這群蜜蜂到底飛到誰家里去了?”
經過尋找,唐大伯發現自家分出的一支蜜蜂隊伍正在600米左右轉彎處同組吳大爺的場壩蜂桶邊“打包”(結團),他轉身急急忙忙跑回家,搬來新蜂箱就開始“招蜂”。這時,吳大爺卻發起脾氣:“蜜蜂在我家的場壩來了,都快進桶了,你憑什么要招呢……”
“我從家里一直找到這里,是我家的,就像我家養的羊跑到你家羊圈里了就不是我的么,憑什么我不能招呢?”唐大伯氣憤地說。
“我曉得你家蜜蜂分箱一窩蜂向高處飛的時候,你是用打鑼的方法,響聲特別大,你還用鞭炮把他們趕散了的,這次你既沒有放鞭炮也沒有打鑼,這群蜂子已經飛到我家的場壩來了,你認不認得蜂王?是不是你家的?還難說呢……”
“以往我們家蜜蜂分箱是通過放鞭炮和打鑼趕散它們的,現在搞鄉風文明不能放鞭炮了,你不是不知道。這次,因為分箱多,鑼是劉大哥的,我去借鑼來不及了。”唐大伯激動地說。
唐大伯和吳大爺兩個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爭執不休,互不相讓,矛盾不斷激化。
這時,唐大伯忽然想起村里“評理說事”,他找到正在廣場上帶孫子玩耍的老支書楊本元。問清原由后,老楊通過查看現場,把他們帶到汪家坦“評理說事”點,對二人進行勸解。
經過老支書耐心勸導,唐大伯和吳大爺慢慢冷靜下來,都覺得老楊說得在理,畢竟是鄉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為了這點小事鬧紅臉,傳出去也不好聽,一致接受老楊的調解建議,雙方握手言和。
“事后,我了解到,要不是老支書懂得養蜂人的‘行規’——無論是哪家分出來的,只有蜂王帶著工蜂進入了那家的蜂桶或蜂箱,才屬于這家——那這個矛盾解決起來還有一定難度的,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老支書威望高,說話公道,唐大伯和吳大爺都聽他的勸解。”紅巖寺鎮紅巖村現任支部書記黃秋平說。
“一豆一箕親兄弟,鄰里之間賽親戚,互助互讓多關愛,和睦友善才慶幸。”這是紅巖寺鎮紅巖村“評理說事”點常用的一句打油詩。“村民之間大大小小的事情,來到‘評理說事’點找總能得到滿意的答復。”紅巖寺鎮紅巖村二組李大伯說。
“老書記說的好,聽他的,現在我們兩家也沒有矛盾了!”吳大爺笑著說到。
“這次9組小蜜蜂從唐家飛到吳家后又飛回去發生的小糾紛,通過“評理說事”,‘飛’掉了原來兩家土地邊界糾紛小矛盾,還‘飛’出了兩家之間的好感情,也‘飛’出了我們紅巖寺鎮的平安和諧。”紅巖寺鎮綜治中心專職副主任孫國俊臉上洋溢著笑容說。
“我們在評理說事中,充分發揮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老軍人、老鄉賢作用,利用他們威望高,熟悉農村風俗和一些約定俗成不成文的規矩,熱情又熱心化解矛盾的優勢,助推基層治理,擦亮平安底色。”紅巖寺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尹定州介紹。
今年以來,紅巖寺鎮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地域、區域和產業發展情況,打造“評理說事”點,堅持“三治融合、多元共治”,推進矛盾糾紛化解“多渠道”,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就近就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達到了一般矛盾不出村組、大矛盾不出鎮的效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