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張揚 通訊員張靜)6月16日,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表演藝術家何祚歡做客荊楚文藝名家講堂,用一口正宗武漢話,通過網絡直播為8萬網友講述大武漢戲碼頭的故事。
一盅清茶,一張嘴巴,81歲的何祚歡思路清晰,聲情并茂,近兩個小時的直播里,戲碼頭的歷史娓娓道來。
湖北素有戲曲大省美譽,梨園行更是流傳一句老話,要想成角兒,就得北京坐科、上海掛號、漢口闖碼頭。戲碼頭最早由梅蘭芳提出,這位民國時期的“頂流明星”多次來漢演出,一些“戲媚子”通宵排隊購票,沒票的扒在門外聽戲,群眾對戲曲的熱愛不遜北京上海。何祚歡說,正是群眾對戲曲文化的旺盛需求,奠定了武漢三鼎甲戲碼頭的地位。
無君子不養藝人,戲曲在武漢的蓬勃興旺,源自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三鎮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當時武漢航運經濟發達,國內外一百余家航運公司在長江武漢段展開廝殺,光水碼頭就有200個,沿江搭建的倉儲更是數不勝數。中山大道從五馬路到一元路,約六華里的路上,足足開了十八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國內銀行。

彼時,商務接待“三大件”:吃飯、看戲、洗澡,從而催生出一批戲院,并逐漸形成五級消費市場。
何祚歡向網友們介紹,最頂級的是車站路人民劇院、民眾樂園里的江夏劇場,能容納1800、1900人。梅蘭芳、周信芳等四大名旦、四大書生來漢,都會去這些地方演出,票價約4塊大洋,在當時夠買半石米了,可依舊一票難求,場場爆滿。
第二等有兩家,清芬路美成戲院,前進四路楚風劇院,也能坐一千多人,票價稍低點,經常有楚劇名角駐場。
第三等則是天聲、天仙和民眾樂園內一眾小場子領銜。1919年,民眾樂園剛開張時,是名副其實的大雜燴,吃喝玩樂樣樣都有,后來瞅著戲曲這么火,投資方干脆關掉其他生意,全部改成劇場,一張通票看全場。
第四等是茶館,據1934年的統計,武漢有762家茶館,其中六成是有曲藝表演的,如木偶戲、大鼓、評書等。茶館不賣票,只算茶錢,坐板凳給錢,不坐板凳不給錢。
最低一等是街頭藝人,他們往往盤踞在循禮門、居仁門貨場、民生路碼頭、黃陂街和平里等人流密集地,在地上畫條線就能演出。此外,還有走街串巷的盲藝人,他們兩兩結伴,邊走邊演奏京胡,隨叫隨停,談好價格就唱。
在這種氛圍熏陶下,當時漢口出了一批書迷子、戲媚子。大演員有人追,小演員也有人“媚”,很多劇場后臺經常擺著幾銚子湯,銚子上寫著演員的名字,那是觀眾特地煨好送過來的。何祚歡說,有演員走在街上,遇到“追星族”,硬被拉回家送套衣服。還有戲媚子為了“韻味”,主動到武生家里幫忙設計功夫套路,打爛人家幾個碗還舍不得走。
經濟好,人氣旺,演員也樂得留在武漢。上世紀50年代初,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高盛麟來漢演出就不走了,他當時的月薪是1000元,有人許以3倍薪水請他回上海表演,他不為所動,因為“武漢的共產黨幫我把鴉片癮給戒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