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魯平
我大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認識肖干才先生。認識他的時候,我并不知道,在擔任松滋縣(后改為松滋市)作協主席之前,他在松滋棉紡廠當過廠長、黨委書記。他給我的印象不像做過一個大廠廠長、黨委書記的樣子,隨和、低調、謙遜。說話不溫不火,做事堅韌有毅力,為了把事情做好,他會反復向人叮囑;為了把事情做成,他會一而三再而三地做思想工作。他工作過的那個棉紡廠在洈水,其后多次在洈水辦筆會,每次經過棉紡廠前,我都會特地看一眼。那是一個很大的廠,當然,我看見這個廠的時候,正值國企改制,它已經停產,從高大的廠門看進去,只有幾棟安靜而空空的房子,有的房子則被大片大片的爬山虎遮蔽,廠區的空地上長滿了寬莖的牛筋草。這種草我熟悉,一蔸一蔸的,扁扁的莖,汁多,但費刀,很難剁碎。可惜,認識肖干才先生時,我已不尋豬草了,否則我會把廠區的牛筋草都挖走。少年時,我曾經跟著大人到百里洲北的石嶺,百里洲南的松滋老城,鏟草。
肖干才先生擔任作協主席期間,我去過松滋多次。有些活動,他在《松滋作協志》里做了記載。《松滋作協志》從作協成立開始,歷屆作協主席團,每年作協開展的活動,作協會員的主要創作成果,作協組織的建設和完善,歷年來獲得的榮譽,等等,大事小事都一一搜羅,記錄在案,可供后來者了解一個先進社團的成長歷史。值得提及的是,肖干才先生在擔任松滋作協主席期間,在壯大基層作協組織上花了大量功夫。我印象中,松滋作協的會員規模當時在縣一級作協組織中可能算最大的。這項工作,與他創造性成立作協鄉鎮分會分不開。他第一次向我提到松滋各鄉鎮都有作協分會時,我很是驚訝,當時甚至不太理解他這一舉措,懷疑一個鄉鎮成立一個分會是否有必要,是否有足夠的會員作為基礎。后來我跟著他去老城,參加過老城分會的活動;在大巖咀,也參加過大巖咀作協分會的活動。有一次,還驅車跑到灰塵漫天的劉家場去看望殘疾作家許岳。記得那時候,許岳有一間門面,門面就在劉家場通往宜都的主干道上,店子里堆滿了周圍居民送來維修的各種家用電器。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許岳,之前聽說過他寫了大量的作品,知道他有頑強的毅力,并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當然,后來,我在松滋其它活動上也見過他。這么多年過去了,歲月從未沖淡我對他以及劉家場作協分會的印象。總之,肖干才先生在各個鄉鎮成立的作協分會,并非我之前以為的沒有會員,沒有活動,而是人才眾多,活動豐富。《洈水》雜志是基層作協刊物的一個代表,這個刊物從組稿、編輯、排版、發行,肖干才先生在任職期間都付出過大量心血,在多年的交往中,我對其中的艱難略知一二。但這樣一份內部刊物,曾經發行到幾千份,這在當時的期刊業是很了不起的成績。這份刊物不僅在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也在服務松滋社會經濟發展中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松滋各行各業的發展面貌,松滋的先進典型,松滋的鄉鎮風情,松滋的鄉村人物,在《洈水》上都有呈現。這種方式既傳播了作協和刊物的影響,也贏得了社會對作協和刊物的支持。但把每一個支持從口頭到兌現的過程,則是肖干才先生要去努力做的,這也是最繁瑣和困難的。不僅僅辦刊是這樣,松滋作協的征文、評獎、采風等各種活動的成功舉辦,都需要努力去贏得社會的支持并把支持變成現實。那些年,眼見肖干才先生不斷舉辦這活動那活動,文學界編輯、作家、專家往來穿梭,我很替他擔心能否長期堅持下去,我知道這樣有聲有色的活動背后都是無數精力和心血的付出。欣慰的是,從創會到卸任,整整20年,他堅持下來了。
我是讀了《萬家記》才知道,今年78歲的肖干才先生還在萬家公社擔任過黨委副書記和書記。在鄉村生活十幾年,我知道,那個時代的公社領導都是很厲害的。但在肖干才先生自己寫的回憶文章中,似乎不是這樣,他跟社員和干部打交道的方式依然是后來人們見到的那種方式,有說有笑,有嚴肅的官場話語,也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打油詩。《萬家記》分為考古文化、紅色文化、鄉賢文化、傳統文化、公仆文化、校園文化、生態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鄉愁文化、企業文化、飲食文化、姓氏文化、地名文化、養生文化等十五篇。初一看,似乎是一本地域文化的著作,仔細品味,其實是一部鄉土志,只不過是以另外一種方式編撰的地方志。萬家的遠古史、近代史、革命史、自然、地理、物產、飲食、風俗、傳說、黨政機關、經濟發展、教育、衛生、姓氏、地名,等等,一部地方志該有的,《萬家記》都有。不過,它的散文、隨筆、紀實的特色更加濃厚,這也可能是編撰者將其稱之“記”而不叫“志”的原因。
萬家這個地方我去過,并且就是肖干才、楊東魯先生帶我去的。記得是一個早晨,我們從新江口出發,最后到了萬家的一個小學。在小學校園里還和當地作協分會的幾個會員聊過天,其它的便都模糊了。我們一行走進校園的時候,一位青年教師站在教學樓前的臺階上,然后我們就在教學樓前聊了很長時間。這個鏡頭一直存在我腦海里。但肖干才先生主編的《萬家記》無疑豐富了我對萬家的知曉,這部30萬字的鄉鎮紀事,足以讓一個對萬家一無所知的外鄉人,變成一個對萬家無所不知的本地人。某種意義上,《萬家記》是一部了解萬家的百科全書。
肖干才先生前些年退休了,但仍然熱心地方文化事業,除了《松滋作協志》《萬家記》,他還主編了《詩游樂鄉》《松滋當代文學作品選》《街河市記》《新星村志》《洈水美》《樂鄉彩》等500多萬字的著作。在行政管理和作協組織工作之余,肖干才先生創作了大量散文、詩詞、歌賦等多種體裁的作品,出版了《神州放歌》《時代贊歌》《玉嶺短歌》《古風新歌》等十多部詩集以及《往事一瞥》《訪歐二周》《洈水三記》《南行四錄》《改革五談》《憶作六輯》等十多部散文集,于2006年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他的創作激情和創作成果都令人欽佩。其實,我也反復思考過,是什么令他保持這種超乎尋常的對生活的熱情,并堅持到現在?當我這樣想的時候,眼前浮現的都是他在飯桌上的笑容,那種笑在鏡片背后,有一種羞澀和靦腆,有一種大智若愚。不管旁邊的人如何開他的玩笑,他始終保持那種笑。這非常難。可能,正是這種態度,讓他一直堅持到現在,不改初心的為人民書寫,為時代立傳。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武漢作家協會副主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