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文化繁榮興盛,離不開廣大文化從業者堅持守正創新,合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知名文化管理專家、文化學者、互聯網大V、本山傳媒藝術總監的劉雙平不斷開拓創新。
近三十年來,他不僅親身參與文化體制改革、率先探索中直院團市場化運作,而且華麗轉身帶領著名民營文藝院團提升產業化運營,參與眾多文藝節目創新、推動文化企業高質量發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豐富的工作實踐和人生閱歷中,他對文化產業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創新等有著很多思考和獨到見解,受到了圈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如今,線下消費迅速回暖,線上直播迅猛發展,文化產業面臨哪些新挑戰、新機遇?如何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如何打造新優勢,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就此,記者日前在位于北京前門東路的劉老根大舞臺劇場專訪了劉雙平。
一
記者:請您談談文化企業如何育新機、開新局?
劉雙平:危機中也能育新機,面對老百姓居家消費、線上消費的文化需求,傳統文化產業加快了互聯網化升級,新興數字文化產業迅猛發展,許多文化企業“逆勢上漲”。
以我們劉老根大舞臺為例,今年春節開演之后,我們推出了一批新節目,票房遠超我們預期,仍然是“天天有演出,場場都火爆”,這給予了我們極大的信心。據了解,其他的很多劇場、電影院、旅游景點都出現了十分興旺的景象。但暫時的好局面不代表長久的興旺,我覺得文化企業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要關注以下幾點:一是緊跟國家戰略,把握導向,更好地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用好中央和各地對于文化產業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贏得更多發展機遇。二是把握時代脈搏,順勢而為,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文化產品、文化企業數字化轉型。三是深化用戶思維,務實創新,根據消費習慣、消費內容、消費模式等變化,不斷打造沉浸式、互動式的消費場景化體驗,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服務。
記者: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需求不斷增長,請問在文化消費方面呈現出哪些新變化?
劉雙平:時代在變,老百姓的文化消費也呈現出諸多新特征。總體上看,隨著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文化品味、鑒賞水平都在提高,期待出現更多的文化精品。從消費群體看,有三類人群應該特別關注:年輕消費群體引領新文化消費潮流,特別是90后、00后的文化消費更加便捷化、個性化;老年群體“既有錢又有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更為迫切;文化產品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要提供更多有情懷、有營養的文化產品。從消費內容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引領我國文化消費不斷更新。從消費方式看,多種文化消費新業態發展迅速,尤其是多樣化的在線文化消費備受青睞,體驗式、場景式、沉浸式消費需求日益旺盛。
二
記者:您在武漢大學學習工作了14年,其間,長期擔任校長秘書。在高校改革創新、守正傳承方面,您有什么經歷和感悟?
劉雙平:武大是我最美好的青春記憶,是我永遠的精神家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武大被譽為“高校中的深圳”,這與時任校長、著名教育家劉道玉教授的改革創新、包容開放的辦學理念息息相關,他的這種辦學思想和人格魅力,影響了眾多的武大人。我從大學畢業以后,有幸留校到他身邊工作,受他的影響更多,也形成了決不墨守成規、永遠求變求新的工作態度和人生追求。
我在武漢大學原校長、著名哲學家陶德麟教授身邊工作的時間更長。如果說我從劉校長身上學到的是“開拓創新”的精神,那么,從陶校長身上學到的更多是“守正傳承”。
記者: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創造性工作上,您有什么經歷和經驗,分享給年輕人?
劉雙平:現代年輕人特別是90后、00后,都很優秀,時代也發展變化了,盡管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但也是有共同點的,這么多年,不管是在武漢大學、中國歌舞團,還是在本山傳媒,我始終堅持一點,只要耕耘,一定會有收獲。
我在擔任武大校長秘書期間,參與過“紀念李達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的籌備工作,那時不分日夜地工作,感覺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勁,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聽到胡喬木同志代表黨中央高度評價李達同志是“我黨杰出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家、理論家、教育家、著作家”時,作為一名武大人,我倍感驕傲和自豪。
記者:您不是學文藝的,后來卻到中國歌舞團和本山傳媒這兩個文藝團體擔任領導,也是擔任東北二人轉藝術總監的第一個南方人,您是如何實現這樣跨界大轉變的?
劉雙平:這好像與我兩次擔任“團長”的工作經歷有關。第一次是大學畢業剛轉正時,被劉道玉校長破格提拔為湖北省支教講師團鄂西分團團長,在湖北鄂西自治州鍛煉了一年。這個團長責任重,涉及面廣,極大地鍛煉了我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艱苦的工作環境和沉重的工作擔子讓我“早熟”了,也錘煉了我不懼困難、敢挑重擔的性格。第二次是擔任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團長,該團是中直院團與東莞市政府合作組建的第一個自負盈虧的文藝團體,一亮相就走紅,很快成為南國文藝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享有“南國最高水平歌舞團”等美譽。這段經歷,不僅讓我吃透了文藝院團的藝術規律,更掌握了文藝市場觀眾的需求和市場導向。

照片說明:劉雙平(右二)與“劉老根大舞臺”演員們在一起交流
我是學哲學的,哲學就是教人總結規律。在東莞分團時,歌隊的演員都知道我有一個判斷聲樂演員水平高低的“三調”標準:“不會唱歌的唱跑調,唱不好歌的只唱調,會唱歌的唱情唱味也唱調”;我對舞蹈演員的藝術標準是“不是用身跳,而是用心跳”。二人轉是喜劇藝術,喜劇講究“抖包袱”,抖包袱是有很多技巧的,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三翻四抖”“先貶后褒”或“先褒后貶”“誤會曲解”等。
在劉老根大舞臺的節目創作上,我們始終堅持“四個標準”:“求俗不求雅”“求土不求洋”“求笑不求美”“求真棄假”。很多人對我們的“求俗不求雅”有誤解,其實我們說的這個“俗”,不是“低俗”和“庸俗”,而是“民俗”和“通俗”,我們說的“求笑不求美”,不是排斥美,而是不能因為美而犧牲笑,笑是第一位的,美是第二位的。
三
記者:作為文化學者,您對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學者、非遺傳承人,有著發自內心的尊重,是互聯網平臺名副其實的“非遺推介官”,您能否介紹一下您深入交往交流過的文化大咖?
劉雙平:我最早結識的是武大學長、漫畫家方成,通過方老又結識了“漫壇四老”中的另外三位:華君武、丁聰、廖冰兄,方老是我幽默的啟蒙老師。
到中國歌舞團工作之后,我與劉秉義、谷建芬、陳維亞成為了同事,他們都是我敬佩的藝術家。陳維亞導演在歌舞藝術方面給予我很多指導,讓我終身受益。
后來通過相聲演員鄧小林結識了趙本山、姜昆、馮鞏等藝術家。加盟本山傳媒以后,與本山老師成為同事,他也令我敬佩有加。
此后通過工作關系又有緣結識了趙忠祥、張藝謀、倪萍、張國立、白巖松、于丹等大咖,以及武大學長易中天,這些大咖開拓了我的藝術視野,豐富了我的藝術人生。
最近幾年,通過互聯網平臺,我結識了一大批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名家。從紫砂壺大家許四海到宜興唐門紫砂壺第十二代傳承人唐朝霞;從“中國木雕第一人”黃泉福到白族“劍川木雕”非遺傳承人施順華;從汝瓷大師朱文立、王君子、李浩中,到鈞瓷大家晉曉瞳;從陶藝家漢方到布依族“牙舟陶”大師張祿麒;從藏族唐卡大師希熱布到景泰藍大師李佩卿;從“中國印章第一人”程與天到紅木大師王綬華等。我們一直通過新媒體宣傳非遺項目和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和中國文化走向海外。
受武大學長陳東升影響,我很喜歡收藏,特別喜歡我與資深媒體人孫毅共同珍藏的兩本厚厚的冊頁,一冊是國畫,一冊是書法,以畫的冊頁為例,留下丹青的有趙忠祥、倪萍、馮驥才、潘長江等人;字的冊頁是趙忠祥、趙本山等人的墨寶,內容都是成語接龍。收藏是一種文化傳承,極好地豐富了我的生活。
記者補記:
劉雙平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調的人,他被互聯網平臺聘為“美食品鑒官”。他具有大愛之心,他的兩位助手于英杰、單丹都是殘障人士。他鼓勵、幫助、指導他們把自己的故事寫成書,于英杰與姐姐于月仙合作的書《愛與熱愛,讓我們勇往直前》已于2019年出版;單丹的書《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將于今年出版。

照片說明:劉雙平與母親在一起
百善孝為先,劉雙平是朋友圈公認的孝子,他與媽媽手牽手、擁抱媽媽的合影,令人羨慕不已。工作再忙,他每年都要抽出時間,陪媽媽出去走一走。他的名言是:“孝順不能等待”“孝順貴在行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