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張揚 通訊員宋輝)日前,由湖北省戲劇家協會推薦,谷城縣湖北越調傳承中心創演的湖北越調現代戲《滾燈謠》榮獲最佳劇目獎和最佳演員、最佳道具設計等6個單項獎。這不僅是該院團近30年來首次以大型劇目亮相省級重要藝術節(會),而且也是湖北越調這個國家級“非遺”劇種首次攜創新大戲走出湖北。
第十屆黃河戲劇節由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駐馬店市委、駐馬店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共同主辦,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駐馬店市文聯共同承辦,共有來自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的15個劇種的35臺劇目在天中大地上輪番展演,參演劇種、院團數量、覆蓋區域、藝術水準創歷屆黃河戲劇節之最。

湖北越調萌生于鄂西北襄陽地區,俗稱“大越調”、“襄河越調”,是秦腔傳入古代襄河流域,與當地楚歌融合孕育催生出的一個獨具魅力的地方戲劇種,其演唱以“本嗓報字,假嗓行腔,尾音翻高”為特點,“十大行”唱腔盡顯個性。由于種種原因,湖北越調曾一度淡出人們視野70余年,僅在民間“草臺”和皮影戲遺留碎片化表演。
本世紀初,我省戲劇學者和研究機構偶然從襄陽當地皮影戲中發現該劇種遺存的珍稀唱腔,并發掘整理了大量曲譜和劇目文本百余;2012年襄陽市藝術研究所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成立湖北越調研究組,開展劇種史料和理論系統性搶救性保護同時,聯合谷城縣湖北越調傳承中心恢復傳統小戲《琴房送燈》舞臺演出;2014年,由谷城作為申報單位的湖北越調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終使幾成絕響的稀有劇種再獲生機。

為推動湖北越調的傳承創新,在湖北省文聯和湖北省劇協大力支持下,歷時三年,以現代戲《滾燈謠》創作為契機,整合襄陽當地的湖北越調藝術資源,組織協調谷城縣湖北越調傳承中心、襄陽市藝術劇院和老河口市湖北越調仙人花鼓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等三家院團聯袂合作,成功助推古韻新唱的《滾燈謠》走出湖北,在更高的藝術平臺上與其他劇種、與兄弟省市戲劇院團競爭交流同時,也讓更多湖北省外的專家和群眾感受到該劇種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地域風采和精妙的藝術魅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