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 (記者張揚 通訊員張靜 實習生虞思琪)“藝術無國界,文藝是各個文明之間最好的交流方式。”6月9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向云駒做客“荊楚文藝名家講堂”,縱論“新時代中國藝術作為跨國形象交流的使命”,吸引6萬余網友在線觀看。
縱觀歷史,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幅形象的跨國交流史。早在公元77年,古希臘羅馬時代老普林尼著述的《自然史》里,就把中國人稱為“賽里斯人”,也把中國的絲綢與羅馬貴婦的衣飾聯系起來。他說:在遙遠的地區有人完成了如此復雜的勞動,羅馬貴婦人們才能夠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中。
![向云駒[00_14_34][20230611-202055](1).png.png](http://img.yun.cnhubei.com/a/10001/202306/d738957bea6e67898127d91834b4ee81.png)
向云駒向網友介紹,在那個年代,西方人對于中國更多是獵奇心理,是充滿神秘色彩和異域風情的東方國家。9世紀,波斯商人蘇萊曼被晶瑩剔透如玻璃的的瓷碗驚艷,還特意將其寫入《中國印度見聞錄》。
14世紀以來,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以他17年在中國生活的經歷講述,出版了《馬可·波羅游記》,在西方掀起了長達一個世紀的中國熱,西方知識界也掀起了研究中國、定性中國、形塑中國的熱潮。各類關于中國人、物、事的介紹和圖畫,逐漸向西方比較系統完整地呈現了中國形象。
“中國風”推動者之一伏爾泰這樣告訴西方讀者:“這個民族幾乎發明了所有的藝術而且還是在我們僅僅學到其中某些之前。”中國陶瓷和中國園林藝術在這里充當了歷史的主角。有學者估計,17—18世紀英國、荷蘭、瑞典、法國等國的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回的瓷器總量高達三億件以上。
一時間,中國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禮儀、室內裝飾、生活品位和審美情趣,也對歐洲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瓷器到達歐洲后首先就在皇室貴胄、文化藝術界掀起了擁有和欣賞的熱潮。
然而,1793年的英國以馬戛爾尼率領的使團訪華,被西方認為是兩種對華態度的分水嶺。此前是歐洲中國風裹挾的“崇華”“媚華”,此后是中英鴉片戰爭開啟的“辱華”“反華”。鴉片戰爭前后直至近代中國,扭曲、夸張、諷刺、丑化中國成為西方的中國圖像新志。
歷史經驗證明,藝術形象與文明尊嚴構成表里關系、內外關系。藝術形象的歪曲、扭曲與國家民族的國際地位、國際關系密切相關,霸凌之下,只有藝術價值,沒有藝術尊嚴。
![向云駒[00_42_31][20230611-202237](1).png.png](http://img.yun.cnhubei.com/a/10001/202306/e0fcbee0201fd2d926d4a4ff104e0843.png)
向云駒表示,“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華民族必然要有一個“國家強盛、民族復興、文明煥彩”的形象與之相匹配。“以藝術形象展示國家形象,通過藝術感染力,在有形無形中潤物于無聲、通情于無形、達理于無言,正可謂是新時代中國藝術的職責所在。”
好在現代以來,中國開始整體性融入世界,藝術與中國形象全方位重塑,各個藝術門類也在用作品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以美術為例,徐悲鴻借鑒西畫發展中畫,林風眠進行提高中國美術具有世界性共同藝術價值的探索,塞尚、梵高、馬蒂斯、畢加索、莫奈等一批著名畫家也引用中國繪畫的線條技術和寫意畫法,加入中國哲學的主客統一融一合一的理念,給繪畫注入個人情趣、主觀思緒和精神抒發。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向云駒建議廣大藝術工作者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以更為深邃的視野、更為博大的胸懷、更為自信的態度,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真實生動立體的中國,是文藝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的重要時代使命。
“荊楚文藝名家講堂”由湖北省文聯主辦,湖北省文聯文學藝術院、荊楚網(湖北日報網)承辦,專門邀請文學藝術界大咖與網友在線交流,目前已舉辦21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