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俊接受采訪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肖顥攝

湖北省文聯主席楊俊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夏雨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蕭顥 通訊員 鄭鳴 周紅宇 實習生 胡蝶飛
人物簡介
楊俊,國家一級演員,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梅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務院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終身津貼。
兩度獲得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并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全國黃梅戲藝術節表演金獎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湖北省首屆“文化名家”。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先后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藝德楷模”榮譽稱號。
現任十一屆湖北省文聯主席、湖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湖北省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湖北省演藝集團藝術總監。
舞臺代表作品:《未了情》《雙下山》《妹娃要過河》《舞衣裳》;黃梅戲影視代表作品:《孟姜女》《血淚恩仇錄》《妹娃要過河》《傳燈》《貂蟬》等。
對話背景
7月28日,在湖北省文聯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楊俊當選為新一屆主席團主席,成為湖北文聯史上首位以表演藝術家身份當選的主席。
“心跳速度加快,手是冰涼的,那種興奮感與我人生第一次上臺演出時很像。”這是楊俊對于這場光榮的任命,最新鮮的、冒著熱氣的感受。喜出望外后,是她“如何繼承優秀傳統與開創新局面”的“大我”之思。
8月2日,極目新聞記者在楊俊位于湖北省演藝集團四樓的辦公室專訪了她。進出電梯時,堅持禮讓他人先行的楊俊,絲毫沒有架子。交談時,她優雅從容,提到“文聯是個大家庭,大家庭就有凝聚力”時,眼里有星;回憶大山里,因行動不便遂叫親人用板車拖來看湖北省文聯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演出的老百姓,她紅了眼眶。
1
凝聚“大家庭”的力量
“讓大山更深處的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記者:從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到省文聯主席,對于新身份,您感受如何?
楊俊:毫不掩飾地說,我非常欣喜,也很驚喜,因為沒有想到會是自己。“文聯主席”是我人生的一次相逢,很高興在接近耳順之年,在我生命的長河中還能有“新”的楊俊。但無論是在黃梅戲的舞臺,還是文聯主席任上,我都希望自己能有新的精神面貌。
回望過往,隨著我年齡的增長,“小我”中的欲望,早已漸漸地消失。肩擔責任后,那種“大我”意識更加強烈。現在當選了文聯主席,我就會想,湖北文藝這桿旗幟我扛不扛得起?在傳承的同時能不能夠開創新的局面,這是我和文藝家們需要面對,需要去思考的。
記者:目前來講,接下來會做哪些工作?
楊俊:首先要做的就是走出去,認識更多之前不熟悉的面孔,了解更多的文藝門類。我們新一屆主席團一定是在省文聯黨組的領導下,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引領大家去主動創作精品,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持有學習前人的禮敬之心,更抱有超越前人的競勝之心,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更以文聯這個大家庭的凝聚力,把大家團結在一起,到人民中去。
記者:其實作為湖北省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您之前一直堅持在文藝惠民、服務基層的舞臺上。
楊俊:文藝鄂軍向來有堅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層的傳統。我們有一個在全國很響亮的文藝志愿服務品牌,就是湖北省文聯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從長江兩岸到鄂西山寨,從大別山到江漢平原,我們深入山區、農村、車間、廠礦、社區。
我記得兩年前,我們送文藝演出到神農架。那一天大雪紛飛,冰雪路面人車難行。司機給車安裝防滑鏈,我們齊心協力在后面推車前進。我們知道,老百姓會等,所以我們必須要想盡辦法以最快速度為他們登臺。等到現場,我發現有鄰村行動不便的老人被兒子用板車拉來看演出,甚至還有打著吊瓶的百姓,這令我感動不已。其實不止是在舞臺上,我也曾到一位癱瘓在床的百姓家里演出,在床頭邊唱他愛聽的《女駙馬》和《天仙配》。
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我相信我們這股力量可以讓他們看到當下生活的美好,讓他們感受到幸福指數在提高。可能我們個人并沒有這么偉大,但這的的確確是文藝的力量。
2
一路無怨無悔
“我要帶著她的一雙腿去看世界”
記者:再聊聊您個人吧。很榮幸,作為觀眾的我們一直能看到您的作品。熟悉您的觀眾不會忘記,您曾在86版《西游記》中飾演白骨精變的村姑,和眾多人物形象一起共同書寫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電視記憶。無論是屏幕,還是您四十余年的戲曲舞臺,從早期的《雙下山》、中期的《妹娃要過河》到今年初夏的《舞衣裳》,又或是此前提到的惠民現場,您一直在活躍著、創作著、奉獻著。舞臺對于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楊俊:它讓我有了一個價值所在,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體驗了我塑造的人物,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想這樣的快樂是其他工作無法帶給我的。
事實上,無論舞臺或影視都是對我能力的檢驗,作為演員沒有不想成名的,一定是愿意活在觀眾心中的。如果有足夠的能力做到舞臺和影視共進,何嘗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但是我還是選擇了專注于戲曲,并且在這條路上堅持了很多年。從安徽到黃岡,從黃岡到武漢,我一路走來憑借著強大的內心和足夠的善良獲得了很多人的幫助與牽引。我無怨無悔,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給了黃梅戲。
記者:提及“這一路”,想到您的摯友白燕升曾說,您“外表柔弱,內心卻是一個長牙的女人。想干的事一定能干成,內心有超越常人的定力和執著”。
楊俊:我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精神世界都跟童年緊密相連。在我的童年,家人是把我當男孩來養的。因為我有一個雙腿殘疾的姐姐,所以我一定要承擔帶著一雙她的眼睛和一雙腿去看世界的責任。我曾告訴自己無論多么艱難,一定要出人頭地,這是最樸素的愛與追求。我覺得我現在擁有的東西,也離不開家人給予我的支持,他們讓我放開手腳在外面去闖,所以當我有能力回報他們的時候,我毫不吝嗇地分享我的一切。
3
講好湖北故事
“只有在場才能夠捕捉到最鮮活的寶貝”
記者:執著不僅體現在愛與生命,您在創作作品時也有自己堅持。
楊俊:我稱之為近乎執拗。因為我太有自己的想法了。一個本子跟現實表達、當下審美但凡有距離了,我就可能放棄,寧可用時間去等待也不想草率為之。
我一直認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情感,如果你創作的作品脫離現實,沒能體現人民的喜怒哀樂,不能和老百姓共情共鳴,臺上臺下的情感做不到連接,而是孤芳自賞,這種藝術走不遠,作為演員也感受不到自身價值。
記者:如何打磨好作品,講好湖北故事,也是荊楚大地上廣大文藝家的職責和使命。
楊俊:太對了。當選文聯主席后,領導與我談話時說:“湖北的文化資源豐富,文脈深厚。”這句話,我銘記于心。
豐富的文化資源在哪里?我們要以赤誠之心和熱忱之愛,走進生活,去現場。我的作品《妹娃要過河》就是從鄂西大地的百姓生活中,從利川民歌《龍船調》里獲得的靈感,這件作品建立了鄂派黃梅戲的雛形。
我也經常會在日記中寫到“在場”,只有在場你才能夠捕捉到最鮮活的東西,挖掘到最寶貴的資源。“聽說”的東西都是經過別人“淘洗”的,“在場”,才會讓你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