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發不了微信,我只會打電話接電話......”
手機似乎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但有的時候,它卻成為老年人一切問題的來源。

[gf]2206[/gf]圖/央視新聞截圖
據澎湃新聞報道,工信部在8月22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將指導1735家網站和手機APP完成適老改造。
這條消息不由得使社會深思,當我們奮力跑在科技最前端之時,有一批人被遺忘在了時代的末尾。
他們就在身邊
卻和我們相隔甚遠
你是否每次回家都會聽到來自家中長輩的疑問?
“這個軟件在哪里下載?”
“要怎么才能和你視頻?”
“淘寶上怎么買東西?”
這些對我們來說再普通不過的日常,總是在困擾著老年人。
據2023年3月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到2022 年 12 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

[gf]2206[/gf]圖/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但從網民年齡結構來看,在這10億多的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網民占到了14.3%,近1.5億人。

[gf]2206[/gf]圖/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要知道,這個數字比全日本的人口總數還要多。
對那些不上網的老年人來說,無法現金支付、買不到火車票、醫院掛不上號、線下服務網點少且辦事難等問題直接影響到日常的出行、就醫、購物等生活體驗。
然而事實是,擁有智能手機的老人依然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
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卻和我們相隔甚遠。
科技普及
鴻溝卻無法跨越
趙麗蓉老師在31年前的小品《媽媽的今天》中就說過,“老年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年輕人可以享受時代帶來的黑科技體驗,那誰又能說老年人不需要呢?

[gf]2206[/gf]圖/小品《媽媽的今天》
在科技普及背后,老年群體仍然面臨著跨越鴻溝的孤獨。許多老年人,尤其是獨居老年人,在重重消費陷阱和智能困局中艱難突圍。
一位叫“無糖雞屎”的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爺爺寫下的滿滿幾張A4紙的電視劇名單,“家中明明已經給電視交了那么多錢了,卻什么電視劇都要會員”。
“爺爺在手機里找到電視劇名字,然后一個個在電視里找,能播的就打鉤。”

[gf]2206[/gf]圖/小紅書@無糖雞屎
像這位老人一樣被電視的繁多會員弄得焦頭爛額的顯然不止一位,連年輕人都搞不清的收費機制,老年人上手更是茫然無措。
數碼界知名博主“小白測評”就曾發起過一項關于“智能手機適老化”的社會調查。

[gf]2206[/gf]圖/“小白測評”視頻截圖
結果顯示,難跳過的屏幕廣告、欺騙性網絡鏈接信息、新型的交互方式上手操作難度大、字太小看不見、系統臃腫卡頓等都成為老年人體驗智能生活的絆腳石。
而在豆瓣“適老化改造”小組里,有超過三萬名年輕人發布著各類求助,為自己父母的養老操碎了心。
“有適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機嗎?”
“如何開展老年人心理輔導?”
……

[gf]2206[/gf]圖/豆瓣“適老化改造”小組
耐心與愛心
才是老人最真實的安全感
樂觀的是,科技適老化已經被重視。
早在2021年4月,工信部發布了《移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通用設計規范》,六月,電信終端產業協會又發布了《移動終端適老化技術要求》和《移動終端適老化測試方法》。
三份發布的權威文件將適老化的內容細分為屏幕顯示、音頻控制、觸控交互、語音交互、遠程輔助、應急應用六大板塊,極大規范了手機廠商和APP廠商的適老化設計邏輯。

[gf]2206[/gf]圖/微信“關環模式”
但在國標下,卻是老年人群體的深深無奈。
老年人自身其實并非抵觸互聯網,反而有著很深的學習欲望,只是礙于身邊沒有人愿意耐心地引導他們。
另一方面,不想麻煩兒女;不想麻煩親戚朋友;不想給別人制造負擔,這種“怕麻煩”的心理,也是老年人難以跨越“數字鴻溝”的重要原因。
試想一下,一個簡單的手機操作如果需要教上四五遍,不僅會消磨你的耐心,也會讓老人有挫敗感。

[gf]2206[/gf]圖/《中國電信手機終端適老化指引白皮書 2022版》
長輩們經歷了國內科技發展跨度最大的年代:電腦從無到有,從臺式機到筆記本;手機從無到有,從功能機到智能機。
時間無法停住,衰老避無可避,誰都年輕過,但不是誰都老過。
鼓勵他們學會使用手機,鼓勵他們用好手機,踏入這個時代,讓他們一樣可以享受到數字技術帶來的便捷生活。
因為這個便捷的時代,正是他們這一代人奮斗的結果。
來源:瀟湘晨報企鵝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